快乐别人就是快乐自己,47岁的“萤光义工”聂爱荣—— |
对父母的爱都给了敬老院 |
本报记者王晓霜通讯员杨玉梅 | |
- 2013年02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聂爱荣畅谈自己多年做义工的体会。 本报记者 张爽 摄 |
|
今年47岁的聂爱荣在滨城区油区办派出所从事内勤工作。一次机缘巧合,她2009年加入了萤光义工,四年的时间里她一直默默地奉献着爱心、服务着社会。“参加了这么多义工活动,给了我一个回报社会的机会,也让我了解到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快乐自己,这不正是学习雷锋精神的真谛嘛!”聂爱荣说。 亲身体会到“义工”真谛 2009年初,聂爱荣的母亲过世了。对于聂爱荣来说,那段时间简直就像是世界末日一样,她天天郁郁寡欢,情绪不稳定。为了帮她散心,一个参加萤光义工的同学开始叫她一起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从此,“义工”一词开始进入了她的生活。 “我一开始去也只是为了纾解心情,没想到去了几次敬老院之后,我开始爱上了‘义工’这个工作,从此心情也转变了,也慢慢地走出了那段阴影。”聂爱荣告诉记者,刚开始她跟着滨城区萤光义工的朋友们一起去张课家、小营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聊聊天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他们就让聂爱荣想到自己的父母,不禁让她心里有一些苦楚。“去的时间长了我发现这些老人们喜欢听我唱歌,也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就把对自己父母的爱都给了他们,给他们唱歌、陪他们聊天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聂爱荣说,“原来的时候听别人说到‘义工’的时候,我就觉得那离我们很遥远,概念也很模糊,总觉得义工做的事情多伟大啊,哪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得了的。但后来我自己成为义工之后才发现,哪怕一个小小的关心,一些举手之劳也是别人所需要的。” 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记得2009年的冬天,我们知道了一个4岁男孩谢云飞患白血病却没钱医治的事情。小云飞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家里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维持不了,哪来的钱给他治病呢?他的妈妈一夜之间愁得头发都白了。”说到这,聂爱荣有些哽咽。后来通过红十字会和义工的努力,又联合本报在济南泉城广场为小云飞组织了募捐,最终筹得捐款十几万元,可以成功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这件事我印象很深,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拿着这笔钱来到小云飞他家的时候,他的父母跪下了,一边磕头一边连声说着‘谢谢’。当时在场的义工都流下了泪水。” 回忆这四年的义工经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聂爱荣深感欣慰。“这四年来,无论是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演出,还是走访弱势群体家庭,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我感恩我身边每一个帮助我和我帮助过的人,就像每一次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表演完成后,看到老人们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 在聂爱荣帮助别人的这四年里,也遭受过白眼和不理解,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着那些不理解的人们,做善事是助人也是自助,“自己不做善事,也就享受不到做善事的快乐。” 现阶段让聂爱荣最放心不下的是三河湖镇一个特别贫穷的家庭。“我们临走的时候,孩子的母亲突然拉住了我的手不让我走,眼里含着泪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觉得她是在向我求助却无法开口,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说到这,聂爱荣眼里泛起了泪花。 谈到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看法和做法,聂爱荣告诉记者,“雷锋精神”不管受什么时代的影响,都不会变质。“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雷锋影响很大,小时候大街小巷都在倡导向雷锋同志学习,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学习雷锋做好事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聂爱荣说,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每时每刻都有“雷锋式”人物存在,“学习雷锋做好事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要有压力,只要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滨城区红十字会荧光义工的活动,从最初的参与活动到主动的组织活动,四年多的义工生活给了我一个回报社会的机会。 我们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时间,自愿为社会、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在荧光义工这个大团体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人需要快乐,快乐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奉献的快乐和其它的快乐是不能比拟的。义工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做义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义工服务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自己不做好事,也就享受不到做好事的快乐。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奉献的同时收获着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人道、博爱、奉献”是我们的宗旨,“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是我们的方向,我和其他义工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再努力。 聂爱荣 执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