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三位滨州小伙曾在东海舰队奉献青春—— |
青春时山洞里落下关节病但从不后悔曾是一名海军 |
| |
- 2013年05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973年孙善友23周岁时在部队的照片。 | | 1969年孙士明16岁参军时的照片。 | | 1970年21周岁的张元娥当兵时期的照片。 |
|
5月2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到市民张元娥、孙善友、孙士明。经过了解得知,三人1969年同在浙江宁波大榭岛做海军,而且都是滨州当地人。 据孙善友介绍,当年从滨州前往浙江宁波东海舰队潜艇22支队的滨州人就有100多个,他和张元娥、孙士明就是其中三位。张元娥、孙善友、孙士明分别是1949年、1950年、1953年出生,参军时分别是20岁、19岁、16岁,三个人青年时代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浙江宁波大榭岛的军旅生活。 张元娥告诉记者,他是部队的通信兵,当时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山洞里负责信号传送和导航等工作,因为山洞里阴暗潮湿,虽然是轮流值勤,但还是不断有战友浑身起“癣”状的疙瘩,长时间在洞里工作,出来之后脸挑白发黄,“很煎熬,但任务就在那里,我们必须执行。”那时候每人每天4毛钱的生活费,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多余的蔬菜和粮食就送给附近的村民,“我用不完的袜子、军鞋等生活用品,都在周末的时间送给附近需要照顾的村民了。” 和张元娥同在后勤部的孙善友做的是军械兵,负责修理枪炮,当时也是在山洞里工作。因为孙善友上进心很强,他很快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刚刚20岁的孙善友在支队作报告时讲述自己“如何带领一个班符合战备要求”的经验,还获得了先进分子称号。这位40多年前的老兵告诉记者,当时他在战备的时候,最长时间在山洞里待了7天7夜,因此落下的关节病几十年来一直如影随形。“虽然是个痛苦的印证,但也是一段甜蜜的回忆,现在想来是非常充实和宝贵的一段经历。”孙善友告诉记者。 孙士明起初是部队的卫生员,后来到了家属招待所干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战友们看病,针灸、拔火罐、按摩等都干过,做这些工作孙士明一点都没感觉累,他最怕的就是跟着潜艇一起出海。“在大海里,船能摆到四五十度,晕船晕得一口饭都吃不下去,但必须坚持着,挺过半个月。”1971年,孙士明跟随部队到北京受阅,期间因优秀表现还被授予三等功。 当时,100多个20岁左右的滨州小伙们在大榭岛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过,虽然当时身体疲惫不堪,但如今的他们回忆起来,却多了几分美好,少了几分遗憾。 (本报记者 于荣花) 以上图片由本报记者 于荣花 翻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