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
提起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都不陌生,它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参加商贸活动的热闹繁华景象。在莱山区解甲庄街道也有这样一处历经百年风雨,至今兴盛不衰的商品交易场所解甲庄大集。 解甲庄大集位于解甲庄街道东解甲庄村。解甲庄大集具体形成于何年何月,在《宁海州志》和《牟平县志》等文献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但村里百姓口口相传,解甲庄大集源自明末盛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历百年风雨。 当时赶集地址设在村中心的庙前胡同,每逢阴历一、六开集日,从村西边的柿子园骡马市开始经过戏楼绵延到东头泊地的海鲜市。街两边商铺林立,摊贩云集,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往往开市时案靠案,摊连摊,人挨人。 集日清晨,天蒙蒙亮,方圆几十里的商贩和赶集人或结伴步行、或肩挑人抬、或推独轮车、或拉着板车、或赶着毛驴从四面八方涌向大集。临街的门面也早早打开门板,挂起幌子。俚语“宁可撂了山,不能落了集”就是当时大集在人们生活中重要地位的真实写照。 那时解甲庄大集最著名的买卖是集东首的老字号徐记肉食店。往往是赶集的人赶到大集时,案板上现杀的的生肉尚有余温,熟肉氤氲冒着热气。徐记烧肉以拾掇干净、色泽金黄、透明光亮、香而不腻、鲜美可口、配方独特著称。当年一进集口,就能闻到一股沁人肺脾的烧肉香味。许多老人至今提起徐家烧肉仍然津津乐道,念叨起那句“不吃徐家肉,不算赶大集”的口头禅。 待到日起两杆,大集开始热闹,市场交易正式拉开序幕。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喧哗叫喊声、呼朋引伴声纠结在一起,荡漾在集市上空,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 大集是人们商品交流的的舞台,也是年轻男女邂逅相遇相识相爱的好地方。四十年前我的父母就是在大集偶遇一见钟情互生爱慕,结成美满姻缘的。到了下午1点,大集交易接近尾声,人们或带上采购的东西,或换回的钞票踏上归途,新朋故交依依不舍相约下集再见。 毋庸置疑,赶大集在农村,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是人们主要的商品交换方式。据《牟平县志》记载,“大集,凡当地产品如食粮、柴薪、果品、牲畜、鸡鸭、海鲜、杂品,莫不聚集,小贩且有来自外地者,聚会恒达数万人;小集,各物品数量较大集少,比例当在百分之二三十”。 解甲庄大集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命运多舛。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大集曾南迁到1里外的大山后村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后随抗战胜利迁回旧址。现在解甲庄大集仍然生机盎然,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做着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