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住房信息联网工程的期望值很高,这块“硬骨头”没能啃下来,让人深感失望。在房产调控愈受重视、反腐工作不断加码的形势下,这一工程“难产”,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损害更是无法回避的。
□本报评论员 赵丽
据报道,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预想,2012年6月完成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程,今年6月底前扩展到500个城市。6月30日是这个规划的最后期限,但进展并不如意。 众所周知,公众对住房信息联网工程的期望值很高。现在大限已过,这块“硬骨头”没能啃下来,让人深感失望。而在房产调控愈受重视、反腐工作不断加码的形势下,这一工程遭遇“难产”,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损害更是无法回避的。 住房信息联网工程一直广受关注。尽管有学者强调,住房信息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其它的属于“用不用、怎么用”的问题,与平台建设不能混为一谈,但多数人对此寄予厚望,认为其建成后将促进住房数据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住房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决策。而随着“房叔”、“房姐”的曝光,公众更是对此工程寄予了极大期望,希望以此促进官员财产公示,打击腐败。 实践中,这项工程却遭遇“执行难”。据报道,此前40个重点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原本计划在2011年底完成,后因进展缓慢不得不延迟到2012年6月底,所谓的40个主要城市究竟包含了哪40个也始终未见明确答案。而40城联网后,扩围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状态,最近鲜有新的“技术节点开通”。为何进展迟缓?除信息统计、收集等技术因素外,目前被最多提及的,是这一联网涉及的利益关系过于复杂。那些拥有多套住房的业主,尤其是某些官员,对联网十分紧张,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益考虑,或是行政上的惰性原因,大多也不积极。 目前,公众的不满大多也集中于此。近些年来,房价不断上涨,许多普通老百姓为买套房耗尽心血。而“房叔”、“房姐”的曝光却让人意识到,对那些滥用权力者而言,拥有多套房子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这样的对比强烈刺激着国人的神经。此时,住房信息联网进度缓慢,自然容易让公众产生这样的印象:既得利益势力太强大,一旦触动他们的利益,改革根本难以走下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经也被念歪了。 公众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其实,联网城市由40个扩展到500个,住建部门的决心是看得见的,但仅有决心显然不够,如何去除阻挠取得突破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如果未来联网工程依然进展迟缓,将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也很容易导致各种猜疑。 不管有多难,这项工程都不能不了了之。期望政府能够明确奖惩措施,并对信息联网后如何管理、何时利用、如何利用进行设计,以更得力的举措不断推进这项工作。毕竟,这场利益博弈事关重大,如果被隐藏着的“房叔”、“房婶”们占了上风,群众绝对不会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