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车背后的公车改革期待—— |
公车改革不是换几辆车的事 |
| |
- 2013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一辆红旗H7停在平台车间。 |  | ▲济南红旗店中,墙上的照片显示了往日的辉煌。 |
|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红旗H7轿车成为外交部长王毅公务用车的消息,让舆论对红旗这辆新型车的期望又增加了许多。随着更多省部级官员陆续更换红旗H7,红旗轿车的作用和推动公务用车改革联系了起来。实际上,这种公众期待的背后,是浪费惊人且十几年未见成效的公务用车改革。显然,公车改革需要完整的制度支撑,“这并不是换几辆汽车就能解决的。” 被联系的自主品牌 和公车改革 2012年工信部出台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一度引起舆论的关注,入选意见稿的400多款车型,几乎全都为国产自主品牌,这触动了社会对于政府公务用车改革的敏感神经。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未来我国的政府公务用车,将全部从自主品牌诞生。顺理成章地,舆论进而将公车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些品牌的汽车产品身上。 在这些自主品牌之中,名气最大的非红旗车莫属。自传出红旗入选公务车目录的消息后,这个有着辉煌的政治背景、历史传统并且积淀了巨大民族情结的品牌,被“理所应当”寄予了推动公务车改革的厚望。 一款车能对公务车改革起到多大作用呢? “其实红旗车和现在的公车改革关联性并不大。”7月5日下午,在分析“外交部长选红旗为座驾”的消息时,被称为我国“公车改革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他认为,红旗成为公务用车选用车型,更多表达了国家对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支持,至于它能从多大程度上推动公车改革,“现在还不清楚。” 《爱尔兰时报》如此评论:“中国政府选用国产品牌公务车的想法,其实并不只单纯为了支持国产品牌。高级公务车在中国一些老百姓眼中被认为是腐败的象征。” 期待背后的 公车改革难题 这种期望的背后是每年天文数字般的公车消费数字。 我国的公车改革由来已久。199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一般声音认为,这项文件标志着公车改革的正式开始。公车改革进行了19年,其间多项规章制度制定出台,媒体和舆论更是年年呼吁。 2010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公车改革困局》的提案,其中认为,尽管改革进行了十余年,但我国公车使用中仍存在着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屡禁不止、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等突出问题。 2013年春节期间,更是有网友在网上曝光了悬挂军牌的公务用车和政府机关的公务用车,其中甚至出现玛莎拉蒂、奥迪Q7、宝马X6、路虎越野等价格不菲的豪车的身影。 叶青曾做过专门调查,他认为,即使在一般情况下,平均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不过,对于全国究竟有多少公车、每年产生多少费用,连叶青也坦言,“很难有一个真实的数据,但其中的浪费,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 针对公车使用中的问题,尽管各地相继出台过一些措施,采取了诸如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或者两种模式结合等形式来治理,但收效非常有限。 公车改革 需要完整制度支撑 在未来的改革中,“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外交部长使用国产红旗H7,在一定意义上也肯定了这个车的品质和质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外国车之所以会在我国公务车市场上大行其道,一个原因是我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准还受到一些限制”。 对此,车评人张志勇表达了认同:上世纪90年代,奥迪车在我国公务车市场大肆扩张之时,却很少有国产产品与其展开市场份额的争夺,“它的质量确实比我们的好”。 而最能代表我国汽车发展水准的红旗车,偏偏在那个时候,由于产品品质等问题,经历着停产和复产风波。 张志勇认为,包括红旗在内的国产自主品牌车,能否在公务车市场站住脚,说到底还是在于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如果国产品牌的车子安全性能好,能给人舒适的体验,人们怎么会花高价购买外国豪车呢?”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希望红旗能在这方面带个好头。” 叶青认为,要解决公车滥用的中国式腐败,改革任重道远。 “这其实更多是大众情绪的一种宣泄和期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公车改革需要完整的制度支撑,“并不是换几辆汽车就能解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