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山
毛纪(1463—1545),字维之,掖县(今莱州市)城里人,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邑人称为毛阁老)。嘉靖四年(1525)春,62岁的毛纪告老还乡,过起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毛家祖茔地在城西福禄山。元人于钦在《齐乘》里记载:“福禄山,莱州西五里出温石,可为器。”温石就是滑石,又名“莱州玉”。毛阁老自幼酷爱书法,出仕前就用滑石篆印刻章,或雕些猴面鬼怪之类的玩物;而今难得清闲,故三日两头上福禄山觅“宝”,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一天,毛阁老手提小镐,臂挎提篮,早早来到了福禄山。这是一处前人遗弃的矿坑,脚下堆满了俗称凤凰屎的滑石渣子。突然,“咯棱”一声,在带状的粘土泥层里,他刨出几个拳头大小的“沟石蛋儿”。剔去泥土,登时露出或斑黄、或墨蓝、或蓝灰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老人家心仪已久的至宝。 傍晌天,毛阁老满载而归。夫人官氏告诉说,他的两个姨表弟兄来过了,春荒难度,就给了哥俩每人一升小米。毛阁老自言自语道:“送人一斗,不如授人一技,可是,授什么技呢?”毛夫人用手指指篮子:“就送这些宝贝。”毛阁老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让他俩学雕刻?”毛夫人点了点头。毛阁老说:“可老二心粗手笨,干不了这细腻活。”毛夫人道:“你不总说山上有许多凤凰石吗?”毛阁老一拍大腿:“对,可让老二碾压滑石粉,他完全胜任得了!” 匆匆吃过午饭,毛阁老来到了山前的大、小原家村,将想法对姨表弟兄说了。哥儿俩听后说干就干,老大去山上背来滑石原料,毛阁老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选料雕刻;老二去矿坑推来滑石渣子,毛阁老便把自家碾米的碾子拉了来,还搭上一头毛驴。没几日,滑石猴刻出来了,滑石粉也碾出来了,原氏兄弟就多了一份经济来源。 大、小原家的村民一见哥俩有了生财之道,争相效仿,竟成规模。后来,在毛阁老的指导下,大原家人并不单纯雕刻滑石猴了,他们因料创意,刻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花鸟虫兽,成为各地商贾的抢手货;小原家人也将干碾改成水碾,大白粉的产量猛增,方圆百里的住户,都用它来粉刷墙壁。 人们为铭记毛阁老的好处,就把那稍有硬度的“沟石蛋儿”尊为“毛公石”;大白粉子尽管没有冠名,但“毛公传艺泽四方”的典故,却一直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