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乳可灭微生物,有益婴儿肠道 |
初乳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抗体不存在于任何人工奶粉中 | |
-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上接B01版) 乳房是勤奋器官 需越多供越多 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新妈妈都不想母乳喂养,只是母乳不够,不得不使用配方奶。乳汁为什么变少?张翠玲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妇没有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尤其是一些错误做法,使得母乳不够。” 据介绍,乳汁的产生是通过泌乳反射来完成的。在脑底部的脑下垂体前叶分泌一种泌乳素,可使乳房的腺体细胞分泌乳汁。婴儿的吸吮,刺激乳头的神经末梢,这个刺激传到脑下垂体的前叶,产生泌乳素,再经过血液输送到乳房,使乳腺细胞分泌乳汁。吸吮的次数越多,乳房排空得越好,分泌的乳汁就越多。相反,如果不吸吮乳头,乳房就会停止泌乳。所以说乳房是一个勤奋的供需器官,需要得越多,供给得就越多。 刘春萍提醒,婴儿刚刚出生时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期,也是婴儿最佳的学习吃奶的时期。这时婴儿频繁地吸吮母亲的乳头,母亲的体内才能产生泌乳素,泌乳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乳房,乳房产生大量乳汁。如果这时给婴儿加糖水或奶粉,减少了对乳房的刺激,就会影响母亲下奶。而且如果此时婴儿使用奶瓶后,容易引起“乳头错觉”,吸吮母乳是比较费劲的,而吸吮奶瓶却很容易,一旦宝宝适应了奶嘴的轻而易举,就不再愿意花费力气去吸吮妈妈的奶头。 因此,产后24小时母婴要同室,按需哺乳。母亲用母乳喂养婴儿时喂奶的间隔时间、持续时间没有限制,婴儿刚出生,母亲没有下奶时,婴儿吃奶的次数多,吃的时间长是正常的。有时婴儿吃饱了仍然吸吮乳头,这是为了满足口欲,不能强行将乳头从婴儿口中拔除。按需哺乳不仅是为了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也是为了满足其心理需求。 专家提醒,准妈妈在孕期就要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喂奶姿势,同时让婴儿掌握正确的姿势。婴儿吃奶时要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到口中。如果只含乳头,乳头就会吸破。 此外,产妇要合理饮食,适当增加餐次,每日以5-6餐为宜,荤素搭配,避免偏食,多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多喝汤类。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家庭和睦,避免生气、焦虑和急躁,也是保证乳汁充足的精神条件。 专家特别提醒说,婴儿吸吮次数不够、产妇心情不好等都可能造成“回奶”,此外,一些食物也可能造成“回奶”,例如韭菜、麦芽、生枇杷叶、香椿炒鸡蛋、黄花菜、麦片、麦乳精、生山楂、花椒等食物。出现回奶后,应增加婴儿吸吮次数,适当食用催乳食物、汤类。 母乳喂养有助亲情 减少母亲患癌风险 “无论配方奶宣传得多好,它也不可能比母乳好。”张翠玲说,现在许多准爸妈对是否能有母乳并不是十分关心,“想着反正有配方奶可以替代。”而在许多育婴专家看来,母乳喂养是不可替代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最佳婴幼儿喂养问题的建议为:出生后1小时即开始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最初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在6月龄时增加有足够营养和安全的补充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相关评价研究则显示,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婴儿与纯母乳喂养3-4个月之后进行混合喂养的做法相比就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婴儿罹患胃肠道感染的风险较低。 在荣风年看来,母乳喂养无论是对婴儿还是对母亲,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对婴儿来说,母乳里包含了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同时,又易消化,易吸收,有助于婴儿发育。 “尤其是初乳有很好的作用。”据介绍,初乳PH值较低,对微生物有害,但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环境的建立,具有轻泻作用,促使胎便排出;初乳里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抗体,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得到这些抗体,免疫球蛋白A抗体只存在于母乳中,婴儿自身六个月以后才能产生该抗体,不存在于任何人工婴儿奶粉中。 据研究,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罹患一些疾病的风险要大,例如儿童期的癌症和慢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中耳炎、胃肠道感染与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哮喘、急性呼吸道疾病、过敏、认知发育迟缓等。 对母亲而言,母乳喂养有助于母婴结合,产生一种密切并充满爱心的联系;还可以帮助子宫收缩到以前大小,减少阴道出血,预防产后出血;减少母亲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