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钢
不少新妈妈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不了解的情况,甚至是存在一些误区。本报请专家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误区: 1.婴儿腹泻时停喂母乳:腹泻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证,相反婴儿腹泻期间应保证足够的母乳量以防止脱水并保证营养物质来源;如果持续腹泻时间较长有可能激发乳糖不耐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喂养。 专家提醒,在患儿腹泻时母亲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为避免增加肠道负担,可以少量多次喂哺,母乳不仅可避免体重的过多丢失,同时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也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 2.母乳会越来越没有营养:母乳成分确实随着婴儿月龄增长而变化,但其营养价值依然是其他乳制品无法替代的,且随着固体食物的引入,完全可以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专家提醒,对6月龄内婴儿来说,母乳营养是能满足需求的。判断母乳是否够,可以看婴儿吃奶后是否能安静入睡,小便每天6次左右,大便每天2-3次,体重每周增加150克左右,满足这些说明母乳够。超过6月龄后,可以适当添加辅食。 3.把母乳挤出用奶瓶喂养:这种误区与母亲对自己分泌的奶量缺乏信心,过分在意孩子的进食量有关。其实每个婴儿需要的进食量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婴儿每天的进食量也会存在波动,无需从量上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根据婴儿的体格生长状况、吸吮状况、每日尿量等就可以评价母乳量是否充足。 把母乳挤出来喂可以满足母亲了解孩子进食量的心态,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吸吮次数和减少泌乳反射,进而影响母乳分泌量,也不利于母婴间的肌肤接触与交流。母乳喂养就应该母亲亲自喂哺,无需过分担忧奶量的问题,放松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泌乳。 4.每次喂奶时两个乳房频繁轮着吃:不少新妈妈担心,婴儿总吃一侧乳房会使双侧乳房变得大小不同。专家提醒,确实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也不应每次喂奶,婴儿吃一会就换另一侧乳房,因为“前奶”与“后奶”的营养成分有差别,“前奶”所含水分、糖粉较多,而“后奶”所含脂肪、蛋白质较多。喂奶时应先将一侧奶汁吸尽后,再换另一侧。如果吃完一侧,宝宝就吃饱了,可以将另一侧通过其他方式排空。下次再吃时,可以选另一侧。 5.母亲患病或用药时不能进行母乳喂养:除了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病等外,母亲的其他疾病并不都是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证。母亲患有乳腺炎、乳腺脓肿或母亲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比如抑郁、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囊性纤维化、多发性硬化、癫痫、甲亢或甲低、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在密切的医疗关注下可以母乳喂养。而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需要服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哺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