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学“份子钱”,动辄就上万 |
考高中给钱考大学也得给钱,市民调侃升学份子比结婚份子还愁人 | |
- 2013年08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8月19日讯(记者 林宏岩) “家里两个侄女,一个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一个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本来商量着一个孩子给2000元,但是孩子姥姥一出手就5000元,孩子就我对象这一个舅舅,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给了5000元。”8月19日,家住芝罘区的于桂芹说道,单升学“份子钱”就花了她一万块钱,是结婚随份子的几倍还多。记者采访发现,8月中旬,随着中高考录取结束,不少市民遭遇了“升学份子”,而份子钱的数额也是高得离谱,几百元已拿不出手,一千元成最低标准。 栖霞市的隋先生今年又随了一个“升学份子”,这是他10年来随的第4个升学份子钱了,“再过两年还有最后一个份子等着呢,小舅子家的儿子马上考大学了。”隋先生告诉记者,妻子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共有5个孩子。“4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给了第一个,第二个也不能不给,最终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就会各个亲戚家转一下。”隋先生说,以前是考上本科才给,后来考上专科也都给钱。 “考大学给钱就行了,考上高中也得给钱。”于桂芹介绍,其实大外甥女考高中时并没有随份子,但是姐俩恰好一个考大学一个考高中,只给姐姐显得不好,于是考高中也随份子了,“有了这个先例,以后考上高中都得给钱了。”谈起这一万元份子钱,于桂芹说,随份子钱本来是个心意,祝贺孩子继续深造,现在反倒成了负担了。 记者采访发现,近几年来,份子钱的数额不断上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翻了几倍还多,“2005年第二个外甥考上时一家给了200元,孩子就高兴得不行,到了2008年涨到400元,今年凑了个整数,直接给了一千。”隋先生说。老家聊城的侯女士在烟台工作,今年弟弟考上了山东财经大学,张口就跟她要手机。“孩子知道有这回事就直接问我们要了,更过分的是直接要手机,型号都选好了,三星的,2800多元。” “一共收了5000多元,我买了个苹果手机。”考上浙江大学的芝罘区考生小于告诉记者,本来父母答应她,如果考上大学就给她买苹果手机,但是因为亲戚给的钱足够,她就没跟父母要钱。 对于升学“份子钱”,鲁东大学学工处处长孙万东告诉记者,他也曾遭遇过,自己的侄子考上大学他也表示了自己的心意,“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礼尚往来的传统,大家觉得很正常,里面包含了对孩子的鼓励和期待。”孙万东表示,用一定数量的金钱表达长辈的心意并不为过。但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让心意变成负担。“不能依据钱的多少判断心意,不管钱多少,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