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受救助站工作人员生活 本报记者 蒋慧晨 通讯员 李培强
“你多久没回家了?吃过饭了吗?跟我们回救助站吧。”“我就愿意住在这,你们管得着吗?别烦我,快走吧。”这样的对话,在烟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救助站工作人员是爱心使者、贴身保姆,也是私家侦探。8月18日,记者跟随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感受他们的“百变”生活。 爱心使者 为流浪者送水和食品 18日9点20左右,在沃尔玛附近地下通道,一位单臂男子带着女孩乞讨,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带孩子乞讨是违法行为,必须带回救助站,再想办法送他们回家。 10点,在赛格数码广场附近,一位40岁左右的流浪女躺在石凳上。“她在这附近待好几天了,昨天下大雨,她只能在房檐下避雨。”一位市民说,看她可怜就拨打了救助站电话。面对救助,女子却大声嚷嚷起来,“我就喜欢住在这,你们管得着吗?” “我们每天都要上街救助,采取自愿救助的方式,愿意回站里的就接回站里,不愿意就留下水和食品。”烟台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李科长说,大多数流浪者都排斥被救助,还有的一见到工作人员拔腿就跑,甚至还会指责、谩骂工作人员。 私家侦探 从只言片语中找信息 11点,被救助的单臂男子和女孩回到救助站。通过查看身份证,工作人员确认了男子具体的户籍信息,得知男子和女孩是父女,买了18日当天下午的车票让父女俩回家。 然而,对精神有问题的救助对象,工作人员只能充当“侦探”,从被救助者的只言片语中筛选可用信息。你的家是哪的?你叫什么名字?爸爸妈妈叫什么?不断查询、筛选,再比对其他信息,慢慢地“顺藤摸瓜”。妇女儿童救助科科长于波说,救助站这些“侦探”,每年能帮几百名精神有问题的流浪者找到家人的信息。 贴身保姆 亲自为被救助者洗澡 李科长说,救助站鼓励家属自行领被救助者回家,条件实在不允许时,有自理能力的就为他们买回乡的车票,精神上有疾病的或者儿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会全程护送救助者回家。 于波告诉记者,许多流浪者被救助时已经很久没有洗过澡了,工作人员要帮每个被救助者洗澡,并给他们准备好干净的换洗衣物。只要有需要帮助的救助对象,不管是科长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亲自动手帮被救助者洗澡、洗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