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廖雯颖 8日下午,山东省环保厅官方微博公开了对“高压泵深井排污”企业调查情况,称春节以来省内并未发现高压泵深井排污及形成打井排污产业链的实例。(详见本报A05、06版) 省环保厅的这份微博答复,源于与网络大V邓飞就潍坊地下水污染事件的微博辩论。双方一开始针锋相对,后来开始用理性克制的方式表达。这次公布调查结果,更获邓飞赞赏,称:“山东环保正在回应每一举报,再立政微新标杆。” 面对网络热点和汹涌舆情不躲不闪,认真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公开调查信息,接受公众监督,省环保厅打了一次主动的舆情战,敢说敢“亮”的勇气值得肯定,也给其他习惯沉默应对的政府部门以启示。回顾这次舆情论战,最大的亮点是省环保厅一直坚持正面应对,同时用事实回应质疑,回应网友时不情绪化。在最新公布的调查情况中,更详细列出了被举报的25家山东企业的名称、所在地、被举报的内容和举报的出处,清楚地解释了调查结果,给人的感觉是态度诚恳,调查结论言之有据。相比有些面对舆情风潮选择沉默应对、事后再出来按自我逻辑“官方表态”的政府机构,这次省环保厅的正面回应,无疑给关注此事的公众以“正能量”。 在这个舆情事件容易出现误读、误解、误判的时代,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让老百姓相信自己发布的是“真相”,先得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尤其是在这个网络问政的时代,要建立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新闻发布会等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不断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做到了公开透明,才能为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创造条件。 企业污染危害社会和公众身体健康,公众理应有百分之百的知情权。政府也好,企业也罢,不能以所谓商业机密为借口拒绝公开污染信息,否则无异于在逃避责任和监督;也不能担忧现在没查出问题、以后再出现问题而不敢公开名单,事实上,对污染企业的相关信息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更能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疏而不漏的监管天网及长效机制。 当然,群众对环保的诉求不仅止于信息公开,各级环保部门对群众的具体问题还应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