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苏州学习,每天刺绣十多个小时不觉累 |
下岗女工“绣”出美丽事业 |
| |
- 2013年09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IMAGE/20130925/Hf03/Hf03_0067.jpg) | 刘娟认真地刺绣。本报记者 范少伟 摄 |
|
本报济宁9月24日讯(记者 范少伟 实习生 杨欣) 贵和苑小区物业办公室二楼,是刘娟圣绣工作室,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就在这里绣花,直到晚上六七点钟,基本上没有间断过。今年46岁的刘娟,从十三四岁开始学习手工刺绣,经历下岗、学习、创业的历程,如今已成为一名职业刺绣人。 刘娟刺绣作品又称“圣绣”,这是她在济宁市工商局注册的商标。如果没人打扰,她在工作室里能绣到晚上六七点。细密的针脚,暗淡分明的线条,一副牡丹图在刘文娟的飞针走线下变得活灵活现,如此精妙细致的刺绣是刘娟30多年不断学习和练习的成果。 24日上午,记者在刘娟的工作室见到了她。“最多一天绣十二三小时,从没感觉到累,没想过一幅作品用多少种线,用多少针,只想着把它绣得更完美些。”刘娟告诉记者,最初接触刺绣作品是十二三岁时在邻居新房的枕头上。“那鸳鸯绣的特别漂亮,当时就印在我脑子里了。”回忆起刚接触刺绣的情景,刘娟说,鞋垫、毛巾、床罩上都有绣花,看着特别漂亮,自己就想学。没有老师,就买来针线自己绣,刚开始把绣布缠成一团,后来看到别人用圆圈撑着,买回来用上之后好了许多。只要看到有人绣花,站在旁边就拔不动腿,记下绣花的走针样法后,回到家立马在纸上记下来。 1987年前后,那时苏州刺绣在济宁刚刚兴起,刘娟在百货大楼看到销售的作品后,被深深吸引,得知江苏是刺绣的发源地后,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去了苏州。到苏州后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刺绣,刘娟认为这才是她真正想来的地方,立刻决定在当地拜师学艺,把身上仅有的2000块钱当作学费,直到假期结束才回家。 2001年,刘娟所在的济宁市啤酒厂破产倒闭,刘娟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怨天尤人,而是投入更多的精力练习刺绣。“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人认可,也希望更多人看到这种民间艺术的价值。”刘娟告诉记者,如今她的作品已注册商标,已列入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