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突破人文学科壁垒,建设性地回归传统的文史哲学融通的学术,这种研究路径在目前学术界颇具感召力。 作者刘培撰写的《两宋辞赋史》一书,全面揭示了宋代辞赋在当时的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辞赋在宋代文化生活当中所处的位置和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让读者对宋代文坛和宋人心态的嬗变有一个新的认识。本书作者想说明:宋赋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辞赋这种文体反映生活、表现心灵、展示汉语语言之美的功能,在宋代文坛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辞赋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宋代“一代之文学”的桂冠并不是天然地生长在“宋词”的头上,在宋人的自我评价中,他们的“一代之文学”是“宋文”。宋人看重经术和性理,看重情理兼备和吞吐纡徐,宋文包括辞赋正是适合这种文学观念的重要载体,而“词”在当时则被视为末技,处于文学的边缘。在元明清时期的大多数正统文人看来,宋文仍然是宋代的一代之文学,“词”则逐渐被一部分非主流、非正统文人所看重。宋文与宋词地位的消长原因复杂,不才不敢雌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宋文”之“一代之文学”地位的逐渐丧失,其实是古代正统学术研究的偏移或者断裂,其幕后是礼乐教化和个性解放的角逐。但是,连同正统学术一起旁落的还有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精神。今天,如何建设性地回归传统学术,如何树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治学精神而又具有深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之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的探索是相当有价值的。 从文本的整理而言,这部专著是目前对宋代辞赋最为深入全面的整理研究。几乎目前能见到的古籍、碑志、石刻甚至目前仍以崖刻状态存在的作品,作者都注意到了、讨论到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文学倾向于破体为文,许多不以“赋”名篇的作品其实就是赋,是对赋体杂文的发扬光大。这些作品,作者广泛收集、阅读古籍,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钩稽工作。 融通文史哲学,其实就是深入当时的社会,深入当时的学术文化。从文化史的角度着眼,这部专著揭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诸如宋初的治平心态、耕读传家传统的形成、歌颂文学与极权专制的关系、理学对历史的筛选与改造等,给人颇多启示。 走文史哲学兼容的治学之路,必须把扎实的功底和开阔的眼界结合起来,不然很容易陷入故纸堆中不能自拔;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本书征引繁博,辨析清楚,材料得体,钩稽深入,尤其是注释部分,作者对一些重要的篇什、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详加辨析梳理,这就巧妙地回避了因考辨而带来的正文文气滞涩。通过正文与注释的恰当配合,作者对许多历史文化事件、学术思潮、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考证,如对梅花意向的论述,就非常令人难忘。同时,作者对目前的前沿理论也相当了解并能够准确把握,如这部专著的总体架构,其实是从社会文化学着眼的,而对作品的分析始终依托着文学接受理论和文学心理学。
《两宋辞赋史》 刘培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年1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