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度记者 郑雷
马斐森简历中的一大亮点,是他自1999年起,定期到非洲的乌干达等地区做教育援助,对14年中的10次非洲之行,他一直津津乐道。 “非洲很重要,非洲很漂亮,非洲人民也需要很多,所以希望大家多关心非洲。”“我关心非洲,如果以后港大也关心非洲,那就太好了。”在10月4日的校友见面会上,马斐森这样说。 在港大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何式凝看来,马斐森能做到这种程度,确实需要极大的毅力与坚持。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马斐森24岁从伦敦大学医学院一级荣誉毕业;1992年,他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98年及1999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及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2007年,担任英国肾脏协会主席。 2008年,马斐森成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科及牙医学院的院长。这所国际性大学创始于187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长期担任该校校长。在2013年的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在全球第70位,在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在全球第30位。 马斐森老东家的名次显然比香港大学低了一截,虽然从一个学院的院长升值为大学校长,并不是不可接受的过渡,但是反对者还是将他讥讽为“英国的三流学者”,认为他配不上港大校长的交椅,与即将卸任的徐立之在学术成就上也有很大差距。 反对者搜罗了这位英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马斐森著有241篇论文,不少被收录于权威学术期刊,H-index(欧美衡量学者论文引用次数的指标)为38。这已是不错的水平,但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校长徐立之与沈祖尧的论文数量分别为374篇和680篇,H-index分别高达78和69。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港大不少师生觉着,也应该给这个并不太老的英国学者一个机会,毕竟港大校长是个管理职位,学术过得去就行,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等同于好的学校管理者。 在港大校园里,一些师生渐渐对马斐森有了好感,觉得他敢于接受挑战,平易近人,还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虽然并不肯定这个英国学者能否成为港大的精神领袖,但何式凝觉着,在这个全社会都普遍功利的时代,马斐森能在十几年间定期援助非洲,说明他不会是个功利的人,这或许会刹住港大日益加剧的浮躁。 “从对非洲的执着中,马斐森得到了什么,并不好说,如果他用这份精力去追求名利,得到的一定会更多。他传递给了港大一个很好的讯号:追求名利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有一些服务社会的理想,并用心去实践。”何式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