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变化就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回忆起厂子的衰落,杨进水皱起了眉头。由于当时棉纺业大量减产,作为原料提供者,纤维厂很快受到波及,再加上新厂子不断涌现,市场达到饱和,大批纤维厂效益一落千丈,而济南合成纤维厂也不例外。“眼看着职工的福利,从两箱苹果,到一箱,再到一斤,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1994年,由于设备老化,没有资金更新,产品缺少市场,生产涤纶条的车间无奈关闭了,整个车间的工人分散到其他车间工作。“这个车间引进的意大利的设备,当年就回本了,原来效益好得很,谁都夸领导决策好,看着它关了,心里真是舍不得。”回忆起车间关闭的那一天,杨进水非常痛心。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土地抵押,贷款扩大生产,这些自救的措施都没有奏效,反而资金更加紧缺,负债越来越多,一个个车间陆续关闭,到了1998年,只剩下两个车间在生产,同时,大批职工下岗,有的一家五六口人集体下岗。社会保险、医药费、生活费都成了厂子无法兑现的诺言。“这些内债越来越多,根本还不上,有的老职工去世好几年,还没有领到医药费。”杨进水说,如今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无法满足,自己觉得很对不起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