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凌润 莱芜市启动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以来,共取消、下放、调整388项行政审批项目,仅保留97项,成为目前山东省内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地级市。 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有莱芜市自身优化招商环境的考虑。如同莱芜市官员所说,莱芜在全省地域最小、人口最少,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审批项目只能比其他市少,而没有任何理由比其他市多。莱芜主动放权,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下,的确值得肯定。 政府“放权”也对本地百姓带来实在好处。比如,此次改革后,莱芜市民可在莱城区、钢城区食药部门申请餐饮许可证,而不需要到市里办手续。长期来看,简政放权,必然要裁撤掉一些不必要的部门,减少冗员。“吃皇粮”的人少了,行政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长期以来,因为审批事项多,群众颇有怨言,一些政府部门衙门气重,群众办事时常遭遇跑断腿、踢皮球的状况。更有政府部门甚至人为设置门槛,借助手握的审批权寻租。 市场经济欢迎“小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政府将社会的交给社会,市场的交给市场。目前从中央到我省都在推进审批权下放,一来可提高办事效率,二来让政府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提供公共服务上。 不过,下放审批权实际上是政府向自身开刀,不可避免遭遇各种阻力。记者在采访时就发现,某市级单位有四五名工作人员,仅有一个行政审批项目,为了方便市民办事,需要其将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区级单位,市级单位的工作人员就写申请不想让权力下放。 这也不难看出,触动利益的确比触动灵魂还难。推进此项改革,考验主政者的决心与勇气,也需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避免出现权力下放过程中的“明增暗减”、“边减边增”、“改头换面”、“捉迷藏”、“掺水分”等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莱芜市政府在推进行政审批项目改革时,配以监察和法制部门跟进介入监管的方式,为政府权力下放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为本报莱芜记者站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