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昨天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截止的日子,报考的火热程度与往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常有公务员抱怨自己工资低,也有具备一定级别的官员弃官从商的消息,但很多人还是对“官”情有独钟。 人们常说,“官本位”源自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文化,对其深恶痛绝的不在少数。但一遇到具体的事,以官为本、以官为贵的想法做法就凸显出来。“官本位”的存在也离不开人们的大力“支持”,“见官矮三分”、“有事先求官”的行事习惯,给“官本位”创造了更易生存的环境。 公考热只是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不自觉地走进“官本位”的轨道。不论是办公事还是私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查阅相关的规定,也不是遵循法定的程序,而是找熟人、托“关系”,即便事情是依法依规办成的,欣喜之余还是要感叹“上头有人好办事”。赶上亲朋好友聚会,总要大谈特谈自己认识的“达官显贵”,要是有过借官员之力享受特权的“事迹”,更要拿出来与人分享。这种言谈举止里透着浓浓的“官本位”意识,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也是见怪不怪了。 “靠官办事”成了“原则”,把权力运用上的不正之风当成了惯例,也就容易忘记自己拥有的合法权利,更想不起来去质疑、去改变。不能否认,一些地方在权力行使中存在过度的自由裁量权,有的办事规则、规定存在漏洞。这些问题给“靠官办事”留下了空间,正需要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加以改变。一旦人们习惯了向“官”靠拢,把“搞特殊”当成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事情要是办不成,也只会埋怨自己没人脉。 或许借助“官力”可以享受一时的特权,但下次也可能成为更有权势者的牺牲品,公平的社会秩序形成不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官本位”要想发挥“实际作用”,还得仰赖权权交易或是权钱交易,有价值的相互利用,没价值的渐渐被边缘化。如今名目各异的同学会、老乡会,让很多人都有切身感受,联络感情的聚会蜕变成编织关系网的利益场,最后就只剩那些掌握点权力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土豪”了。金钱与权力的结盟,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会是持续性更强的危害。 事实上,官有官的法定职权,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想铲除“官本位”,也得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改变那种能借特权办事就沾沾自喜、搞不定“关系”就自怨自艾的习惯,善用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在“官本位”面前挺直腰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