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大等发布的公告,《山东省供热条例(草案)》30日进行网上立法听证。此次听证会陈述人募集过程中,共有100多人报名,最终确定11人为陈述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立法听证全程采用网络交流方式进行(今日本报A07版)。 需要注意的是,最终确定的11名陈述人中:供热主管部门工作人员2名,供热企业技术人员3名,供热系统的人就占了5名,接近一半。 笔者以为,从专业技术角度讲,供热系统人员要比普通消费者更为了解供热的运转流程,比如“温度不得低于18℃”是否在技术上有难题等等,他们的意见更为权威,但从所持立场出发,则给人一种普通消费者用户有些少的感觉。当然,这些供热系统的职员本身也是消费者,但是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他们能否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说话,任谁也不敢保证。 笔者本人曾多次参加过水气电暖收费的“调价听证会”,根据经验,在这些听证会上,经营者代表往往会大倒苦水,而听证的结果大都是和谐涨价。久而久之,“听证会”变成“涨价会”,公信力大打折扣。 当然,此次立法听证,完全不同于调价听证。该草案要明确供热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同时将明确各权利主体在违背权利与义务之后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单纯的涨价更为严肃;供热条例一旦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供热工作都要在条例的框架内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立法听证,较之一般的调价听证责任更为重大,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更需要慎重对待。 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在听取该听证会11位代表的意见之外,也要注意到更大范围的民意。因为民意的表达与传递,并非只有听证会一种方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贫富不均等实际情况,也注定了民众肯定有不同的声音。想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全省所有供热用户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地收集舆情,综合考量。 另外,虽然有100多人报名参与了本次听证会陈述人的募集,展现了民众对于供热立法的关注,但我省的供热用户恐怕要以千万计,如此庞大的基数,却只有百多人报名参加听证,说明民众参与立法的热情还有待提升。只有更多人报名参与听证,民意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传达。 (作者为省人大代表、本报“张刚工作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