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南部的于官屯,民国年间还写作“俞官屯”,应当是当地居民图省事而写成了“于官屯”,属约定俗成之例。此类变迁与不认字的老百姓无关,属于那些自以为“有两把刷子”而文化品位不高的人任意为之。古语曰:遵史重道。道义往往隐藏在文义后边。这个改动十分轻率而又无迹可寻,大煞风景却又无伤大雅,真是妙手偶得之笔。当年德州“七大古镇”之一的土桥街,《民国德州志》尚记有两名:另一名为“界河铺”,充满形胜之感。经过各种各样的“战斗洗礼”,这个名字已无人知晓。同样为七大古镇的“边临镇”,曾名“边里镇”。一字之易,变得令人向往起来,向文静、雅致靠拢了一大步。现已成为城区的“萧何庄”,原名为“小何庄”。因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十八户村民多数姓何而得名。后来,萧姓居民越来越多。村里的有识之士改“小”为“萧”,写成萧何庄。水到渠成、天然成趣,丝毫不露人为痕迹。难怪在这个村的土地上建立了德州最高学府,原来是大有高人在。 德州城中的建设街,是民国年间因建设局所在而命名。东方红路,却是文革的产物。后来,本来提供了一个改成文雅响亮的好名字,如“柳湖大街”的大好契机。无奈计不出此,错失了一个大大增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良机。其余如四新街、跃进街、三八路,均属德州的有识之士“必欲改之而后快”之列。近来,有社区负责人来请问我,要给合并村庄后的社区起一新名。对曰:万万不可。我曾在策划“董子读书台”和“三策固本坊”的时候,向相关领导建言:社区化后,小申庄还是小申庄、宋官屯还是宋官屯,要记取教训,注重村名的历史传承和记录地理方位的作用。幸被接纳,始成今日之局。 值此新的地名大量涌现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前人命名的美好地名,以利用好地名这个“永恒的广告语”,把家乡装扮得更加美好!这该是多么合算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