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大摆摊20多年,做缝补活计、卖鞋垫,被称作“鞋垫奶奶”。日前“鞋垫奶奶”疑遭校方驱赶,该校保卫处称,是按规定办事,学生们则集体求情,呼吁多些人情味。(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平心而论,驱赶者未必不仁,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也非“无理取闹”。二者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与其说这是“无情”跟“有义”之别,不如归结为思考维度的差异:校方着眼的,是秩序维护;而求情者的价值基点,是给“鞋垫奶奶”一条谋生路。 价值有歧异,但伦理与规则,也有着权衡次序。是规则就该遵守,可再刚性的规则,也无法规避情感层面的牵制。有时候,有条件地变通,不是对规则约束力的削弱,而是对其内涵的延展与丰富。 正因如此,希望校方“特事特办”,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处,才成了普遍呼声。毕竟,容许“鞋垫奶奶”存在,未必就影响秩序。若只顾墨守成规,很可能折损规则内蕴的“人情味”。 有些人认为,75岁老人只能靠卖鞋垫维生,这无异于对制度性救济、孝道伦理的拷问。呼唤制度救济补全没有错,但问题是,在规则缺角难以立即修复的情境下,社会爱心也不可缺位。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校方完全可兼顾秩序与老人生存诉求,体现人本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