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将减少统考科目不再分科
系列改革举措有望破解应试教育死结
  • 2013年1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考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让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同时减少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减少了考试的目的性,让学生成长更全面,这些都将破解应试教育的死结。”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分析。
  目前的高考体制和高校选拔人才机制,最被诟病之处就在于“一考定终身”。而高校选择学生的自主空间非常小,完全通过分数排名。大学要发展特色、自主定位,但在招生权力上没有自主权。
  这两年,全国各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尤其是异地高考方案陆续出台。但过去的经验表明,没有系统的体制调整,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措施看似亮点闪耀,却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改革变来变去地“翻烧饼”。
  以英语科目的变革为例,有的地方要取消听力,有的要降低英语分值。种种举措是否会导致“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更加盛行?是否有助于走出英语应试教育的误区?社会不无疑问。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评价和招生体制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
  决定明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把招生自主权还给学校,把考试组织权交给专业机构,把学校选择权留给学生,政府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刘志业认为,这些机制都切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其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2010年就提出“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但至今尚未破题。此次,有关改革方向及措施写进中央决定,势必增强人们对高考实质性改革的信心。
  另外,他还强调了“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的进步意义。刘志业认为,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大学一、二年级不应该具体划分文理科,这不利于人的全面成长,反而导致部分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发展不了解。虽然这些改革举措在包括山东在内的许多省市做了多年探索,但一直缺少一个顶层设计,此次在决定中明确表述,将减少高考选拔的目的性色彩,有利于高中生更全面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A01版:重点
 A02版:重点
 A03版:重点
 A04版:重点
 A05版:重点
 A06版:重点
 A07版:重点
 A08版:重点
 A09版:重点
 A10版:重点
 A11版:身边
 A12版:时事
 A13版:体育
 A14版:体育·综合
 A16版:重点
 B01版:世界周刊
 B02版:世界周刊·观点
 B03版:世界周刊·人物
 B04版:世界周刊·纪事
 B05版:青未了
 B06版:青未了·书坊
 B07版:青未了·书坊
 C01版:今日济南
 C02版:今日济南·精读
 C03版:精读
 C04版:都会
 C05版:乐活·大观园
 C08版:专版
 J01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民生
 J06版:今日烟台·关注
 J08版:今日烟台·24小时
 T02版:焦点
 T04版:城事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