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城事】 □葛毓臣 山水沟是老济南南圩子墙至内城南城墙的南北走向排洪沟。每年雨季,南部山区洪水暴发,经南圩子壕分洪,由山水沟导入老城护城河。2007年的“7.18”大雨和1986年的“8.26”大雨,都让市民们领略了山水沟泄洪的厉害。 其实,早在1962年也下过一场大雨,因山水沟排水不畅,洪水冲塌了不少民房,还殃及了趵突泉景区。次年,市政又重修了山水沟,使路面比人行道低了1米多,恢复了山水沟的排洪功能。在我的记忆中,早在50年代初,我上小学时,山水沟还发过一次山洪。当时洪水随着滂沱大雨,凶猛泻下,但见黄汤滚滚,汪洋一片,甭说在水中站不住,眼看着一个个漩涡就头晕眼花、心惊胆颤!那时我家紧靠山水沟有一间出售家具的门头房,眼见洪水势不可挡,不一会儿便灌满了整个房间,没过了人的膝盖,又没过了两腿、腰部。我和哥哥们只好站到桌子上。眼看着那一件件新家具都泡了汤,心疼得火烧火燎,可也是“水泥路上骑车子——没辙”!直到洪水退去一两个月,还是满屋子潮气,霉味难消。 过去的山水沟,担负着夏秋排洪导水的重任。而在枯水期,没有了山水,以山水沟为中心的集市却随之出现。我记得逢夏历每月的二、七为集日。集市上市民买卖一些廉价的日用杂货,人称“山水沟旧货市”。清末民初,已分化出专业市场,沟西的青云里南北有数十家家具和嫁妆木器店,沟东的穆家园和杉篙园一带,则有成垛的木材、杉篙、毛竹,还有铁货和陶器等等。 集市当天早上,出摊的、赶集的便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加上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整个集市热闹非凡。而大小摊点从南头的黎明坝沿山水沟两岸,一直延伸到北边的正觉寺街、趵突泉前街十字路口,兴旺时甚至延伸到水潮庵一带。其规模之大、商家之多、货品之杂,全市闻名。关于这个大集,老舍先生在《广智院》一文中记述道:“山水沟的集是每六天一次。山水沟就在广智院的东边,相隔只有几十丈远,所以,有集的日子,广智院人特别多。” 当时我父亲及徒弟经营木器制作和翻修的小手工业,在苏乡一里、二里有不少经营木器家具的小户作坊。每逢集市,父亲便把自己做好的家具摆在山水沟东岸苏乡一里外出售,直到傍晚才收摊。生意好时,一集下来能卖出好几件桌椅柜子等,生意差时,甚至一件也卖不出。我放学后经常到铺子,拉开一个个没卖出的桌子抽屉,发现有半抽屉炒花生,就说明今天生意好,父亲高兴便买点花生糖果犒劳一下大家。如果发现所有抽屉都空空如也,说明今天生意惨淡,没卖出几件家具,我便知趣地悄悄走开,什么也不敢问了,更甭想解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