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近日,又一股“正能量”喷涌升起。10岁男童袁德旗帮奶奶扫马路、捡废品补贴家用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与前段时间“卖烧烤的小女孩”高雨欣成为“最美孝心少年”一样,袁德旗也作为坚强、孝顺的“好少年”被众人称道。 这些“正能量”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未免颇显沉重。是谁让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大多数报道写得动人,却看不到这种诘问。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理应由更多的时间休息、学习、玩耍,让他们帮助亲人从事繁重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触犯。当家庭的力量不能保障儿童的权利时,社会救济的力量为何也缺位了? 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救助体系有太多的漏洞。儿童往往被视为家庭的孩子,而不是社会的孩子。相关部门与其花时间表彰“先进”,倒不如投入力量对困难家庭的孩子伸出援手,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均等的成长环境。而对于公众来说,如果继续消费这些孩子的“正能量”,只会让本该承担责任的机构忽视问题的严重性,继续麻木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