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 新市场成为那个年代的娱乐中心:内有天庆剧场和茶社,曲艺场所有“风顺茶园”、“广瑜茶园”等多处,这里是济南曲山艺海重要的发祥地,更是戏曲爱好者和文人墨客的聚集场所。商场里顾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聚集了各地来商埠购物的顾客,也有专程来看曲艺演出的观众。 新市场位于济南繁华的商埠区,正门坐落在经二纬一路路南,由于1906年修建了商埠主要街道经二路(俗称二大马路),使旧城与商埠连为一体。商场南门在魏家庄路北,那时的魏家庄处于老城区和新商埠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带,过往客商居多,这一区域被带动得火爆起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变身为繁华的文化商业区,新市场(当时俗称南岗子)便成为那个年代的娱乐中心:内有天庆剧场和茶社,曲艺场所有“风顺茶园”、“广瑜茶园”等多处,这里是济南曲山艺海重要的发祥地,更是戏曲爱好者和文人墨客的聚集场所。 新市场的正门入口路西是一座电影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命名为中苏友好电影院,观众争看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夏伯阳》、《列宁在十月》、《保尔·柯察金》和《静静的顿河》等,排长队购票的场面一时传为佳话。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反修电影院,后来又改名为胜利电影院。新市场自建成起便是一座综合性商场,集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商场内按行业门类规划,有多条南北向的营业区,如东侧是五金交电店,中间区域多为琳琅满目的百货、食品和饮食店铺,西部多为鞋帽、绸缎布匹店。商场里顾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聚集了各地来商埠购物的顾客,也有专程来看曲艺演出的观众。 早年间,新市场里有很多民间艺人演出的戏棚子:山东琴书、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还有说评书、相声、山东快书和表演皮影戏(济南人俗称布影戏)的。曲艺荟萃各种曲目纷纷登场:评书演员傅泰臣、山东琴书名角邓九如、外号鲜樱桃的五音戏演员邓洪山等,都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角儿。尤其男旦演员邓洪山在此演艺多年,他的代表作《王小赶脚》久盛不衰,流传甚广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年仅25岁的天津相声演员马三立初来济南后便落脚于此。 最叫座的当数说“武老二”的高元钧。因其段子题材均取于《水浒传》里山东绿林好汉武松,道具也只是一副“鸳鸯板”(两片半月形的铜板),于是济南人就称为说武老二的,后广为流传,因表演采用山东方言才定名为“山东快书”。高元钧起初在济南国货商场内的“泰祥书场”说书,后也来于此献艺。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嗓音洪亮极有人缘,他把“武松打虎”、“鲁达除霸”、“拳打镇关西”、“李逵夺鱼”等段子表演得绘声绘色,人物活灵活现,扣人心弦,听众如痴如醉,场场爆满。建国后他声名鹊起,名噪一时,1951年3月和1952年9月曾随慰问团两次赴朝鲜前线演出。他的代表作《一车高粱米》和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经常在电台广播,成为家喻户晓百听不厌的经典。高元钧先生(1916-1993年)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于1989年荣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是一位从新市场走出来的曲艺名家。 另一位说山东快书的杨立德,1923年出生于济南,其父杨凤山、叔父杨凤岐都是著名的山东快书艺人,受家传年仅6岁的杨立德便在新市场内垫场说快书小段,他口齿清脆很招人喜欢。他说的《武松传》以发音准,咬字清,获得巧俏两得、声情并茂的赞誉。这期间(1939-1943年)他结识了比他年长7岁的高元钧,从此视高为兄长,且多得高元钧帮助,二人友谊笃深,相互切磋交流技艺,晚年同台联袂表演山东快书誉为曲艺界佳话。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年杨立德先生率团来我们学校演出,他登台表演“武松打虎”,把好汉武松描绘得活灵活现,直至又一连加演了好几段快书,方才谢幕。当红的河南坠子演员郭文秋,山东快书青年演员周弘等也同台献艺。 那时我们班里有一位家境殷实的同学,痴迷听戏匣子(电子管的收音机)广播山东快书,经常向同学绘声绘色地模仿高元钧和杨立德的快书,星期天不上学时我也去他家听戏匣子里的广播,这位同学曾一度迷恋到想弃学学艺,弄得家长束手无策,在老师循循善诱地开导下,这位同学把说书当成第一业余爱好,他自备了说书的鸳鸯板,学校凡有演出他都自告奋勇登台表演,身穿借来的大褂,边打鸳鸯板,“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学得像模像样…… 沧海桑田,岁月留声。新市场历经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此处正在崛起高楼大厦,新市场早已踪迹难寻,但它仍是老济南人心目中繁荣的商贸和娱乐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