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常听说脑中风,可你听说过“眼中风”吗?入冬后,气温持续走低,高血压、高血糖、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始出现一些病理反应,专家提醒,“三高”人群要定期检查血糖和血压情况,警惕“眼中风”。 专家介绍,“眼中风”其实是因为血管硬化、血管内皮损害形成的血栓,或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一旦出现阻塞就会引起视网膜神经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致使视网膜水肿、坏死,多发于老年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病的老人。 但年轻人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眼部得不到休息也可能会引起该病。近日,有报道称,一47岁男子日前和朋友通宵打麻将,第二天一睁眼,眼前一片漆黑。经医生诊断,该男子得了“眼中风”。所幸送医及时,经治疗视力得以恢复。专家介绍,“眼中风”与脑中风类似,视力突然下降,或失明。病症有两种,一种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引起,另一种为静脉阻塞引起。两者的区别为动脉阻塞没有任何出血,而静脉阻塞则能看到眼底有血。相比较,动脉阻塞的危害要大得多,属于眼科的危重级症,这种病发病凶猛。 报道中出现的那位男子,应该就是动脉阻塞引起的失明。而静脉阻塞,则是由于血液淤堵、糖尿病、高血压、管壁异常、血液黏稠度高流动缓慢、炎症造成“眼中风”。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的年轻人都离不开电脑、手机,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会导致眼睛视疲劳、干眼病,严重甚至会造成突然失明。 “眼中风”的抢救讲究“黄金90分钟”,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会致使视网膜神经系统因为缺氧而坏死,阻塞的时间越久,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导致永久性失明。因此,如果发现有“眼中风”的情况,应尽快含服用硝酸甘油,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由于“眼中风”发病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发病突然,因此,如果老年人出现突然的、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的症状,必须重视,尽快就诊。 “眼中风”盯上年轻人 防“眼中风”有方法 “眼中风”来势凶猛,后果严重,难以治愈,故应加强预防。一般来说,“眼中风”在发前有一些先兆,如暂时性失明、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这时就应马上找医生检查。“眼中风”和“脑中风”的发病部位虽然不同,但机理一样,因此,可以像预防“脑中风”一样预防“眼中风”。要预防“眼中风”,必须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或减肥、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理平衡和戒烟限酒等,必要时到医院检查血压和血脂水平。对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伴有糖尿病、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的病人,则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等,必要时请医生给予降糖、抗炎、抗凝、控制心室率和改善甲状腺功能治疗,以防止视网膜动脉阻塞或栓塞。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达标。 “眼中风”与“脑中风”一样,病因是高血压所导致的血管硬化,控制血压达标可以减轻或延缓血管硬化。平时注重饮食结构的均衡,戒烟限酒,减少盐分摄取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心态平和,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情。 生气、发怒、情绪激动,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能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有时甚至比服药更重要。 遵照医嘱,平稳降压。 降压药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眼中风”。资料显示,3/4的“眼中风”引发因素为夜间血压过低,这与睡前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用量过大有关。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按照医嘱服药,不要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低,降压药尽量不要放在晚上睡前服用。 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应加强锻炼,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冬季温差变化大时要注意保暖。 定期检查,提早干预。 导致“眼中风”的原发疾病,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一般来说,“眼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这些疾病的中老年人。但是,随着动脉硬化人群的日趋低龄化,目前它的发作在青年人中也不少见。忽冷忽热、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往往是“眼中风”的高发时节,而凌晨时分,是“眼中风”的高发时间段。所以,一觉醒来之后,如果发现自己视力骤减,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溶栓治疗仅限于6小时内,一旦超时,治疗的价值就不大了。 经常进行眼底检查,是预防眼底疾病及全身血管疾病最为有效便捷的方法。医学常将眼底检查称为“小投入大回报”的事,因为眼底检查费用极低,只有十余元。关于这项检查,建议年轻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才能防范于未然。 早期发现,及时救治。 日常生活中如果突然出现眼前黑雾或波纹、视物模糊等感觉,应警惕可能是“眼中风”的先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以防延误病情。如果有条件,应该尽快含服硝酸甘油,用食指在眼球表面轻轻按揉,有可能疏通血管栓,为医院抢救争取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