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贾君婧 王杰
在近现代历史上,济南人中曾经出现过3位上将,卢永祥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是历城人孙传芳、商河县人上官云相。卢永祥于1917年到1919年修建的卢宅,更是济阳闻名的历史建筑。 乱世枭雄卢永祥 历时三年修祠堂 虽为乱世枭雄,生于孔孟之乡的卢永祥,却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1917年,时年50岁的卢永祥,回忆自己往昔戎马生涯,对家乡所做甚少,于是萌生了在自己家乡济阳回河镇举人王村修建一座宗室祠堂的想法。1917年到1919年,历时三年,卢永祥差人在家乡的宅院终于将其修建完成。 当时的卢宅是一座占地约7亩左右的宅院,建造之时,正值卢永祥权力极盛之时。宅院整体恢弘大气却不失典雅;厚重朴实的青砖灰瓦,低调却露着掩不住的高贵;屋脊上雕刻着奇花异兽,给宅院添了几分威严;宅院走廊更是别具风格,蓝底白花的顶柱,寓意凝重的浮雕,无不显示出卢永祥对于家乡这所宅院的牵念。 卢宅是一座典型的济南四合院布局,正北面是四楹抱厦的正房,东西厢房严格按照方位布局依次建成。其中,中式门楼两边连着两座欧式风格的拱形旁门。东边旁门上额雕刻一朵莲花,西边旁门则雕上了“金鸡报晓”的图案,东为“大吉”西为“大利”。 走进屋内,祠堂侍奉的卢氏牌位虽早已被撤走,但祠堂当年的威严气氛能让人不免正襟而立。屋顶高阔,一览无余,空荡荡的屋子让人感觉说话都有回音;涂黑的房梁与屋顶,黑压压的让人想到身为大家族的一员,自身的渺小与无助。 百岁老宅几经坎坷,只剩残垣断壁 “起初,卢氏大宅用作卢氏祠堂。平常一般人都不能进来,只有到了开大会、祭祀的时候才能进来。”熟悉村里历史的卢继生讲道。 1867年出生的卢永祥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1890年便出外投军。行伍出身的他对于教育却格外重视。因此,卢永祥专门在宅院西侧建了一所惠民学校,学校开有北门和侧门,学生日常主要从北门出入。据《济阳县志》记载,该学校在当时规模颇大,有北面正房3间,西面侧房7间,东面侧房3间,南面还有5间,共18间,其中3间为办公室,为附近四五个村庄的孩子提供了便利的教育条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卢宅被回河镇政府回收,用作粮食所。当时周边几个村子的百姓都来往于此兑换粮食,又因宅院地处举人王村的中心,一时间宅院门口好不热闹。 “那时候这里特别繁华,平时大集就在这门口,过年过节的时候好几个村的村民都来这里玩,尤其是正月十五看花灯的人非常多。”提起当年的盛况,村子里的老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回河镇粮食所搬走以后,卢宅紧接着被用作学校,院中正冲大门的雕塑便是这一时期修建的。雕像周围高耸的松树与庞大的冬青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如今,学校早已搬迁,但墙壁还清晰可见“天天向上”的字样。如今百岁老宅剩下的只是断壁残垣。如同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生机全无,只剩了颓败与沉重。青瓦飞檐枯草弥漫,灰砖墙壁上更是瘢痕累累。 “小时候,去卢大人大院里玩是每个孩子感到骄傲的事儿。”老家在济阳县回河镇举人王村的卢女士回忆起卢永祥故居的景象,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故居的后院是一个巨大的后花园,里边种满了夜来香,“站在里边觉得特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