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潘祥坡
从医近二十年,有几位病人的遭遇让我很有感触。 第一位是我的一位远亲,因老年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就诊。为他诊治的大夫是一位在老年病诊治方面很有名的专家,大夫为他开了多种药,其中有抗癫痫的丙戊酸钠,还有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等。就诊过了约两年后,意外见其家人问及老人病情,说刚瞧病那段时间服药效果还可以,现在还是经常犯病,问及老人是否按时服药,他说老人很听话,一直按时服药。赶巧我当时要回老家一趟,顺便去看了老人,问及服药情况,才知其服药出了错:从医院带回的药吃完以后,老人觉得效果不错,就自行到镇上的药店买药,一方面老人从字面理解那中成药是主药,“养血清脑”嘛,再者此药比起丙戊酸钠来,价钱又贵,于是老人以为病情好转得益于此中成药,故一直服用此药,其他药陆续停了。 我给老人讲了他的病和应该服用的主药(丙戊酸钠)。老人服药至今已有近十年,仅犯病两次。如果医生当初尽可能地给患者多讲讲病情以及服药注意事项(比如分清主次药),可能也就不会出差错了。 最不幸的患者是个14岁的小姑娘,其母亲是乙肝患者,大三阳。孩子从出生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打乙肝疫苗,奶粉喂养,经常检查乙肝五项……但就在近期,被确诊为乙肝大三阳。聊起来才知道,几年前曾检查发现孩子的表面抗体显示为弱阳性,考虑到患儿的家庭情况,临床大夫应该嘱其再做个表面抗体定量,看看表面抗体滴度,或者要求患者再打一次乙肝疫苗(强化)。这是作为一个传染科大夫应该知道的常识啊!孩子的一生就这么被改变了。 医者父母心,倘若对于患者如同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有耐心,甚或有点絮絮叨叨,平时工作上更细心认真些,可以避免多少悲剧的发生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