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枣说 冯燮 12月4日齐鲁晚报·今日枣庄《小学周围“诅咒卡”热销》一文报道,最近在市中区的许多小学校园里正在流行一种“校园诅咒卡”。 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适当发泄一下也未尝不可,只要对他人和社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姑且算作合理。尽管孩子单纯,同学之间出现点小隔阂,借助“诅咒卡”来发泄、解脱,只是觉得“好玩”,获得心理上的“胜利”,并没什么恶意,但却使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变得刻薄、扭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表面上看,“诅咒卡”的流行,暴露出孩子缺乏正常的交流、沟通、调解等健康的途径去解决矛盾和隔阂,其实深层次却暴露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青少年意外伤害、离家出走、自残、杀人、自杀等事件时有耳闻,每每此类事故发生后,有关职能部门或专家教授就会走上前台,对家长千叮咛万嘱咐,同时媒体也会加大宣传攻势,有心人还会将一些零散的防范招术整理出来,结集传播。这次也不例外,对于“诅咒卡”的流行,专家就建议,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家长和老师应加强正确指导。似乎我们除了能得到这些近乎于名词解释之类的东西之外,再也无法获得根本性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了。实践证明,这些近乎于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和“头疼医头”的招术,对加强青少年安全防范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屡屡发生的安全事故就是例证。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不少学校压根就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虽开了课,但多半都是照搬心理学理论泛泛讲授,对学生心理健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属于隔靴搔痒,根本谈不上心理干预和疏导。因此使得不少学生心理障碍、亚健康状态严重,心理很脆弱,遇事容易走极端。 任何事情发生时都有端倪可察,“诅咒卡”的流行也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下去,孩子心理处于健康状态,遇到矛盾、纠纷还会用得着借助“诅咒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