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言 11月26日《便民自行车 何时更方便》一稿报道,为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市中区公安部门投放了120辆便民自行车,只要市民登记个人信息,就可以免费骑乘一天。而25日,记者从各个投放点看到,有不少便民自行车被“下毒手”,出现铃铛损坏、车筐变形等情况,而到了冬天市民骑行量减少,投放的便民自行车更是受到了冷遇。 作为一项零排放的公共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已经被国内外看作发展低碳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据资料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的30多个城市逐渐加入开发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大潮中,虽然短短几年已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无锡、杭州、武汉等地。但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问题,比如北京、郑州等城市,也在早些年就推行过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但最终均因自行车丢失与损坏问题而中途夭折。 从分析来看,表面上枣庄的便民自行车遭遇冷落是由于被“下毒手”,损坏严重无法使用而致,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借、还不方便,缺少人性化,自然骑行率就大大降低。试想,如果这些便民自行车每天骑行率很高,即使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想破坏,恐怕也没有机会吧。从另一方面来说,便民自行车也不是只要投放就万事大吉,其管理、维护和服务工作并没有结束,这不仅要有相应的硬件和技术支持,更要有科学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作保障,只有把方便市民这篇大“文章”做好,便民自行车才会叫好又叫座,从而成为市民践行绿色环保出行的首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