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成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金贵,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是爷爷奶奶的小祖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说不得,但是子就想让他成龙,是女就想让她成凤,该如何教育是好呢?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迷茫。 《爸爸去哪儿》一播出就火了,它似乎让家长们找到了解决迷茫的“秘笈”,尤其是一直表现出“大哥哥”范儿、笑起来憨憨的石头和他那“糙中带细”的爸爸郭涛,让人津津乐道。 郭涛对于孩子的教育,倡导的是“散养”。 当石头的胳膊受伤时,郭涛不但没有特别照顾儿子,还让儿子帮自己扔垃圾。在Kimi闹别扭不肯与石头一起完成任务的时候,郭涛就让石头自己去做,以此来锻炼石头的担当感。 这是散养的方式之一,其实,散养不等于不管孩子,而是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去自己做主。但散养并不是万能的,过于散了,就会让孩子跑偏、迷失,所以,散养的同时,还得需要补“氧”。 节目中有一段是郭涛假装把石头关在门外边,这一招看起来挺严厉,其实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点所谓的父权威严,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可违,违了的后果是什么。 所谓的传统文化或者父权,就是补充散养的“氧”,它起着纠偏的作用。在第二期节目中,有一段郭涛跟石头之间的“战争”和“矛盾”,硝烟弥漫。对此,很多观众说,郭涛不能对石头这样过分,好像石头被他欺负了一样,但郭涛说:“其实生活当中,我们俩还是比较哥们儿的,只是我想用那种吼一下的方式,让他安静点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和“矛盾”,在很多家长看来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它也是补充散养的“氧”,这能使孩子从中学会理性、懂得反省。 除我们司空见惯的传统之“氧”外,郭涛还给石头补充了舶来“氧”——给一个大棒,也得给一个胡萝卜。郭涛说,对石头必须要实行“大棒+胡萝卜”的美式教育政策,否则,“这小子有时候跟他太哥们儿,他就要骑到你脖子上拉屎”。 也确实,看看自己的孩子或者我们身边的孩子,如果你和他(她)平起平坐了,那他(她)必定就会很嚣张,自封为帝,目无尊长,出现了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喂胡萝卜了,那就得用“大棒”来作为补充的“氧”,震慑一下。 比如有一次石头不愿意演了,郭涛就拖着他走,倒在了地上也得把他拉起来继续走…… 散养再补“氧”,这样打造出来的石头就特别纯爷们儿——个性十足,活泼开朗,还会和爸爸讲平等,“你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而且有担当,自己一个人完成取锅的任务后非常自豪。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散养也好,圈养也好,没有对与不对,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成功地塑造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需要父母的耐心、热心和爱心,当孩子任性、迷失、跑偏的时候,我们适当地给他们补充一点“氧”,这样,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快乐的孩子。 比起成功,健康和快乐不是更重要吗?像郭涛一样,适时给孩子补充点“氧”吧,你的孩子一定也会像散养的石头一样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