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安12月16日讯(记者 赵兴超) 随着年末的临近,原本收益普遍徘徊在4%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到一个月时间纷纷飙升到了6%左右,投资者在购买高收益甚至是超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时候,更容易因为难得一见的高收益而忽略了隐形的风险。 “我上半年买的3支3个月到半年期理财产品,收益只有4.3%,可这几天在银行看到的产品,都是5.5%以上接近6%,我都想借钱买了。”16日,正在银行挑选理财产品的市民周女士,看着越来越高的理财产品收益非常心动,想着凑点钱先买点,等前面的产品到期赎回了再还给朋友。周女士卡里还有4万元备用金,平时留着预备急病用,想再借一万凑足5万,买入看好的一款48天预期收益率6.0%的理财产品。不过,对于她的决定,银行理财师王经理并不太赞成,她甚至直接建议周女士,不要盲目跟风购买。 王经理分析周女士的情况说,周女士今年已退休,只有退休工资攒下的一部分钱,有养老和照顾孙辈的花钱需要,做投资理财仅仅是为了这部分资金不贬值。按照综合分析,属于低风险偏好,理财产品推荐上也是保本或低风险产品。而目前超过6%的一些产品,多为非保本、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属于进取型投资者的考虑范围。 泰城财源大街一家国有银行网点理财经理林女士介绍,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大致分为外汇类、指数类、股票类和商品类等。通常结构型理财产品的保本率会影响最高收益率,所以本金部分也有风险。而且,影响标的资产价格的因素有很多。 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实现往往是两个极端,即有或没有,不存在中间水平。对习惯保本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来说,这样的结果很难接受。曾在网上购买了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孙先生,一次购买了10万元的理财产品,当时许诺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可到期后没有达到许诺水平,仅仅拿回了本金。“买过一次我就知道了,结构性产品太难把握,再也不买这个了,老老实实买些保本低风险低收益的。”孙先生说。 银行业内人士建议,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投资者应该做足风险功课,通过水平问卷核准自己的风险偏好后再选对应的产品,只看高收益不分具体情况往往会让投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