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泰安12月16日讯(记者 赵兴超) 55天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8%,162天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7%;39天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8%,112天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6%……16日,在部分银行在售理财产品中,收益与期限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业内人士称,该情况与第三季末冲量遗留问题和年底冲量需要相关,1到3月期产品收益良好值得考虑。 短期的理财产品竟然比长期的收益还要高,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让一些投资者有点看不明白了。“不是期限长的收益要高过期限短的吗?到底该买长期的还是短期的?”15日,市民钟女士在长城路中国银行网点和工作人员咨询,说自己被倒挂的收益和期限弄糊涂了。近期,理财产品市场不断吸引市民的眼球,先是高收益,后是收益期限倒挂。中国银行一款55天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门槛10万元,风险为中。同样风险、门槛的另一款162天产品,虽然期限长出107天,但收益水平却还低了0.1%。农业银行“金钥匙·安心得利“理财产品中,一款39天产品预期收益5.8%,另一款112天产品却是5.6%。 记者从部分银行在售理财产品中总结发现,目前预期年化收益率多为5.1%到5.9%。其中,收益与期限倒挂现象对比明显,一到三个月期产品多在5.6%左右的高位,而半年期以上多在5.3%左右,相比之下期限虽然长了不少,但总体收益要低出0.3%左右。较高收益的短期产品,让不少准备长期投入的市民转而买入一到三个月期限的产品,单从理财收益上来说,还是比较合算的。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的收益和期限倒挂情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出现的原因或与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银行冲量有关,第三季度的一些产品到期需要兑付,银行又需要吸引新的资金满足第四季度考核,就先通过这类短期高收益产品补充空缺。等度过这一阶段,收益与期限倒挂情况就会逐渐消失,理财产品市场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