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写于1956年6月。1956年是新中国编年史上最好的年头之一,也是毛泽东人生的鼎盛期。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意在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找出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此为指导思想,1956年9月召开了党的“八大”,实事求是地绘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 这首词写于“八大”前夕,从中可以看到领袖为国事操劳、繁忙又从容的身影。本来是在各地紧张地视察,却说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似乎是在悠闲地旅游,兼尝沿途美味。这个开头就把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拉近了,从而增强了全篇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既是实写横渡长江的游泳活动,又有象征蕴涵,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毛泽东披艰历险的战斗经历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迈气派,从而受到极大鼓舞。下文关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必须抓紧时间的感慨,只是作为诗人的个人抒情而非号召,但对于读者却有巨大感召力。接着写长江大桥“起宏图”的施工图景以及关于三峡工程的设想,也是作为普通游览者的感受,而非领导人的指示,却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那时亿万中国人民怀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自豪和信念,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改变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意气风发地日夜奋战。 在《游泳》中,毛泽东作为诗人和读者心心相印,成了他作为领袖和人民心连心关系的写照。词中对三峡工程的想象,引入又改造了“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突出了三峡工程的审美价值,而隐去了它对于国计民生的作用,这种写法是符合诗词艺术的内在特点的。如何按照艺术要求去把握世界和表达世界,诗人和作家当从中受到启发。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