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 有一次和欧洲朋友聊天,他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人似乎都没有耐心,做事非常着急,而且总是急不可耐。为此他列举了许许多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坐车不排队、开车乱穿行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等,都成为这位朋友的旁证。他滔滔不绝说了有半个小时,看我一声不吭,急得他站起来直转圈。我看着他笑了:你说了半天中国人没有耐心,我看你才真的缺乏耐心呢!我不着急回答,就是要看看你的耐心到底有多少。 这位朋友又问,“耐心”究竟是用“多少”还是“多大”来衡量计算?我的回答是,中国的忍耐文化包含“耐心”和“耐性”两大类。耐心可用“多少”来衡量,而耐性则要用“多大”来计算了。 其实这位欧洲朋友说的是对的:中国人的耐心有限,甚至很没有耐心,做事绝对是急性子。这个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缺乏耐心的举止和表现。飞机降落没停稳,就有不少没有耐心的乘客站起来拿行李等着冲锋陷阵。明知不可能第一个下飞机,但他就是等不及,问他为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缺乏耐心基因的缘故,让人们常常做出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举止。人们习惯于用节奏快、压力大做借口,使中国人原来就不太耐心的特点得到充分的释放;传统文化保留的一些矜持的优雅风度,也逐步被匆忙和急速所取代。然而所有这一切,仅仅是个表面现象,并非中国文化的真正精髓。 中国有关“忍耐”的文化穿越时空千年,尽管表象常有不同,其实质却从未发生过变化。中国人有着和世界其他国家文明不同的“忍耐”史,就是因为中国人有着“耐心”和“耐性”的双重特性:耐心略显不足,耐性却悠悠漫长。在中国文化习惯中,耐心是指短时间内的表现,也可能是发生在瞬间的表现。而如果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国人的耐性却是超强的,否则也不会有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华夏精神也许正是得益于中国人特有的耐性,才能在历经战乱、天灾人祸、外国列强凌辱欺压之后,越发坚强和坚忍。所以说,耐心是性格使然,表现的是人心;耐性则是品性使然,体现的是人性。 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太多的有关耐心和耐性的描述。如“一夜暴富”往往是毫无耐心的人所做的白日梦;也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心急吃不着热豆腐”表示凡事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耐性,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是说明耐性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感到奇怪和不解的是英语中的耐心这个词patient,而这个词却也是病人的意思。我问过许多英国朋友,为什么这两个词会用同样的拼写字母,是否有什么故事?但是,至今没有人给出可靠可信的解释。或许,耐心就是个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或许说,耐心正是治愈疾病的唯一良药,这和中医原理甚为相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见耐心和耐性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开车的人在斑马线面前缺乏耐心,而步行者在红绿灯前面又显得耐性不足。有的司机面临交通拥堵,急不可耐,强行超车,结果追尾;刚才是没耐心,等不得半分钟,但是追尾后反倒有了足够的耐性等候处理;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一些人发生矛盾,缺少沟通的耐心,急于压服对方,结果引起暴力冲突,招来牢狱之灾,只好用耐性来度日如年。 中国的灿烂文化中有很多关乎耐心和耐性的文学著作。《水浒》是关于一群最无耐心的草莽英雄的作品,他们只是追求战术上的一时痛快,缺乏耐性,最终大败;而《三国》则多是介绍以耐性兴邦立国、有着战略眼光的智慧型人士。所以,民间有人说:心急的人爱看《水浒》,性慢的人爱看《三国》。我的中学老师对我说过:要想磨掉急性子,就去读《三国》。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