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嘉 崂山风景秀,行路实在难,这是旧时到崂山的真实写照。德占时期去崂山只有台流路,南线在八水河一带被悬崖和大海堵住,上崂山只好爬天梯。上世纪30年代沈鸿烈亲自规划,修建了多条崂山旅游公路。其中以太清宫至刁龙嘴最为有名,这条路全长17.5公里,将崂东一带沿海名胜连接起来,到北九水的路也畅通无阻,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游览崂山,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是一例。 他曾写道:“要讲伟大,要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1934年7月13日,郁达夫和妻子王映霞、儿子郁飞所乘坐的海船午后一时到达青岛。当晚,郁达夫一家借宿在汪静之(当时在青岛市立中学任教)的同事卢叔桓家。第二天,郁达夫一家移居至友人早已为其租好的位于广西路38号的骆氏楼上,此后的一个月时间内,郁达夫一家皆居于此。房东骆氏本为杭州人,在青岛已住了近十年,与郁达夫一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到青岛后,郁达夫就盼望着游崂山,他读了《崂山志》,买了《全植物图鉴》等方面的书,先在文字上了解崂山,看了报纸,报纸所载的广告称:“到崂山去避暑,比牯牛山岭凉爽,比莫干山伟大,比北戴河美丽,比青岛市节省,崂山大饭店最相宜。”这很对他的胃口,引起他的极大兴趣。 8月1日早晨,郁达夫即由寓所出发,乘坐的是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公交汽车。下车后,步行上山。板房桥之上尽是悬崖峭壁,公路曲曲折折,沿途林深树茂,茅草灌木丛生,路就修在峭岩的山腰间,盘曲往复,极尽转折之至,俗称“十八盘”。到柳树台,所买车票有“崂山饭店可以午餐”字样,就走进崂山大饭店吃了午饭。这崂山大饭店旧址是德国人1904年建成的麦克伦堡疗养院,饭店经营各种精美的风味西餐,其中以一磅重的精粉面包和海味拼盘著称。遗憾的是在饭店由于接待不周,“值事者董某,貌尤狞恶”,给郁达夫留下坏印象。 午饭后,郁达夫由柳树台东北面下山,经观崂石屋,沿溪而至北九水庙(现在的太和观)。在当天的日记中,郁达夫记载,当时由九水庙至靛缸湾中途由饭店北面上山,五里可至蔚竹庵。庵有老道,名李祥资,高密人,住此处三十余年矣,山路开辟,皆由一人经营。山腹亦有小村落,仅茅屋数间耳。附近一带,统名双石屋村。自内九水的双石屋村外,向东北行,翻过山头,即达蔚竹庵。蔚竹庵上,山比庵高数倍,大石岌岌欲坠,老松盘绕其间,婆娑飞舞,由院中仰望,前临骜涧,涧溪流水、鸣笛如曲,被人们誉为崂山十二景的“蔚竹鸣泉”。 在游览北九水的过程中,郁达夫还认真考察了很多石刻。“九水与九水庙之间、王子涧旁,有连捷桥题名碑,碑色很古。北九水庙前之保合桥,系光绪二十年、三十年修建,桥旁有勒石碑记。我所见之碑文,以柳树台西南下竹窝村中段氏妇之节烈碑为最古,系同治四年所立。当时该村中也似以段姓为大族,因道旁墓碑,姓段氏者独多也。”郁达夫被北九水的风光所陶醉,激情如潮,文思涌心头,在第三天后,精心创作了歌颂崂山的诗: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这首诗后来由郁达夫的侄女婿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书写,幅高4米,刻在内九水的二水路边双石屋村中的巨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