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个大夫一天看500个孩子 |
高风险低收入致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娃娃病号看病岛城陷困局 | |
-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8日,妇儿医院儿童输液大厅内挤满了患儿和家长。 | | 在青岛市妇儿医院内科门诊,等待看病的家长把医生团团包围。 |
|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林 这个冬天,青岛的医院正想尽招数增加接诊能力,处理流感带来的病号潮。然而,近渴难解,远忧已到:为2014年进行的儿科医生储备又没有达到计划人数,儿科的博士甚至成了“稀缺物种”,一个也招不来。娃娃看病岛城陷困局。 现场 门诊缺人手,病房医生当救兵 “这几天我们有的医生必须三分钟看完一名患儿……一天五百多个孩子,只有四个医生……”7日,青大附院一名儿科医生下班留下微博。 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一场近年来强度罕见的流感突袭岛城。海慈医院中、西医儿科单日门诊量近500人次,青医本部儿科维持每天五六百人次,而妇儿医院一天的门诊量则超出了两个医院儿科一周的诊量。 为了应对患者潮,妇儿医院内科门诊开到14个,急诊7个,门诊延时下班。休息的医生也被要求坐上半天门诊,有的病房里的医生被抽到门诊坐诊。医生坐诊无法起身,医院派行政工作人员给他们送饭。 “2013年预计年门诊量120万,最终突破了150万。”妇儿医院一位工作人员称,每天4000人次看病,这种状态从去年12月下旬持续至今。从2003年门诊量23万人次到2013年的150万人次,10年翻了7倍。而流感入侵,门诊量只增不减,医生人手更是捉襟见肘。 即便医院辗转腾挪出医生救场,不少患者还是感觉到就医难。“医院不能再多派些医生吗?”8日,正在排队的王女士抱着发烧40℃的孩子问。而在她前面,还有37个人。 现状 新一年揽才,儿科大夫又没招满 抢人才、增加医生数量,正是青岛医院近两年一直忙的事。 青岛市卫生系统曾习惯每年3月、4月招聘,由于招聘时间晚,好苗子早就被其他城市抢走了。为了改变人才争夺的劣势,从2012年起,青岛学习厦门等地,医院组团提前到知名医学院校签人。 2013年下半年,青岛的医院组团到北京、哈尔滨、上海、南京、济南的校园招聘,引进2014年所需人才,儿科是重点专业之一。 招聘结果出来,又让一些医院的当家人失望。记者了解到,作为岛城唯一一家公立儿童专科医院,妇儿医院的儿科医生需求量最大。但2014年计划招聘的50名儿科医生,最终只草签了40个,最后能来几个还是未知数。医院最想要的儿科博士成了“稀缺物种”,一个也没有招来。 日前举行的青岛卫生“三民”寻访活动中,妇儿医院一位负责人道出了更深的忧虑:医生培养周期长,新医生三五年内不能单独接诊,儿科医生增长速度低于病人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原因 风险高收入低,给孩子看病不受待见 一边是孩子看不上病,一边是儿科医生新血液补充不到位。 “一针打不上,父母就有可能一巴掌扇在脸上。”王医生在青岛一家三甲医院干了16年儿科,她告诉记者,在业内,儿科还有个别号叫“哑科”。很多患儿无法准确说明自己的病情,医生大多时候都得靠经验以及共同症状判断。这种情况给儿科增添了潜在的医患矛盾因素,风险特别高。 据了解,儿科对医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很高,但儿科医生的收入在综合医院中却比较低。因为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候诊场所也比成人投入多,维护成本大,经全成本核算后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 青大医学院念肿瘤的研究生小李告诉记者,在医学院内,从临床医学本科考研时,被淘汰的才去念儿科,儿科研究生念到博士,更不爱去一线“受罪”,这早已成为常态。 “北医、上海交大的学生不是没招到过,后来人家还是跑去北上广。”一位组织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医疗的吸引力也有待加强。记者了解到,曾有上海大医院来青岛挖儿科人才,开出年薪50万元,待遇之高超出青岛同行想象。 “这样下去,再过十年谁来干儿科?”王医生最后问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