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一茬茬战士的年龄差越来越大,虽然已经是他们父辈的年龄了,但我更想把他们看做我的兄弟。正是因为对基层和战士的热爱,3年前我选择了去豫南某部任职,也正是这3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从80后、90后士兵身上,读懂了战士的真正涵义。 记得那是3月底的一个周末,我怀揣着一纸任命,告别省城的妻儿,一脚踏进了远在千里之外、驻扎在农村小镇上的火热军营。报到那天,天气晴朗,营院里人声鼎沸,官兵们正忙着植树,场面热火朝天。部队长万丽华大校敞着怀,迷彩服上衣里只穿了一件体能训练背心,汗水湿透了衣背,脚上的一双迷彩胶鞋全是泥土。他一边吆喝着大家一起用力,一边和官兵们一起使劲儿地拽着一根拇指粗的大绳把一棵直径半米粗的大树竖起来。战士们一个个头顶上冒着热气,手脚并用,你追我赶,像是在比赛一样,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正享受着建设和美化军营的快乐。我被这火热的场面感染了,顾不得笔挺的冬常服和擦得锃亮的制式皮鞋,悄悄加入到了植树大军的行列里……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从脚底传到头顶,给了我使不完的劲儿,让我实实在在地融入到那一片绿色之中……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基层,看到血气方刚的战士,我找到了真正军人的感觉。 真正令我震撼的,是走上训练场后所看到的情景。每年开训动员,整个军营都沸腾了,战士的兴奋劲儿不亚于过大年。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口号喊得震天响,歌声激越撼心魄。简短的开训仪式后,各个单位都会展示一些训练中的创新课目,各类训练标兵、尖子能手都会亮出各自的绝活,偌大一个演兵场,就是一方舞台,一个个精武标兵轮流上场,秀得出彩,炫得夺目,招招式式都是能打仗、打胜仗的真功夫。每次比武竞赛,战士们都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常说“赛场就是战场,比武就是战斗”、“战场无亚军,比武无第二;第一是士兵的荣耀,第二是战士的耻辱”,他们把当能手、破纪录、做标兵看得格外重。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质朴感言,我激动不已,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还有什么仗不能打?还有什么仗打不赢? 吉克克的曾是这支部队数千名战士中的普通一兵,个子不高,基础体能素质一般。作为一名彝族战士,入伍时他连一个汉字都不会写,汉语更是不会说也听不懂,新兵训练九大课目考核,他近半数课目不达标,但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战士吃饱了饭,不训练,干什么?不行,就练!”别人训练时,他加劲儿练;别人休息时,他加班练。训练,成了他的自觉行为,成了一种习惯。正是因为训练刻苦,他的素质得到了最大限度提升,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参加各级比武竞赛屡屡夺冠,最终取得了全军军事三项比武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各大媒体誉为“彝族兵王”,荣立一等功,并被破格提干。到任后,我坚持每天分不同时段在营区转上几圈,几乎每次都会碰到他独自一人加班训练。无论是提干前,还是提干后,他都一如既往地匍匐、奔跑、越障、冲锋,无论冬夏,不惧雨雪。吉克克的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而且还克服了语言障碍,用小学生认字的方法熟练掌握了几千个常用汉字,学会了汉语表达,并且还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成为信息化训练的标兵。“彝族兵王”的事迹激励着身边的战友,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吉克克的”奔跑在训练场上,做“吉克克的式的好战士”蔚然成风。 我喜欢与战士近距离交流,听他们说心里话。3年里,我每年都坚持和新入伍的战士一起学习、训练、劳动、娱乐,在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感悟战士的涵义。我曾经组织新战士一起观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和他们一起谈体会、话感受,战士们谈论得最多的是钢七连无曲的连歌和许三多的至理名言,令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士兵平时即战时”、“战士就该上战场”。印象最深的是新战士对战士涵义的理解,他们把战士理解为“战斗的勇士”,他们说“军人生来为战胜”、“战士的责任是冲锋”,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每一名战士都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即便倒下了,头颅也要朝着目标的方向。 在忠实、朴实、扎实的行动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3年的基层生活让我从一个个士兵身上读懂了战士的涵义,更让我对我的士兵兄弟爱得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