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出身国企工人家庭、连韭菜与麦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孩子,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下,学会了割麦、插秧、打谷、车水。 □李明阳 电影《决裂》于1975年上映,是反映“文革”后期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重要代表作。电影的主要故事是这样的:1958年抗大出身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到松山办抗大式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其间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办学方针与严重脱离生产实践的学究式资产阶级办学理念做坚决斗争。影片放映之时,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记得当时学校出钱,连续包映了三次这部思想教育片。2000年后,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与江西前共产主义大学的教师有过不止一次交流,所以对当年又红又专的办学理念印象极深。 “文革”期间,不但大学这样,小学也如此,又红又专的办学理念贯穿中国教育的各个环节。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上半天文化课,另外半天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小学同学中的“黑五类”子女尽管积极要求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资格参加红小兵。学校入住工宣队,每年都会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到学校进行忆苦思甜报告。那个时候,我的大姐正在上中学。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理念指导下,小学只有5年,初中、高中合起来只有4年,课程没有那么多,难度也没有那么大,学习时间很短,到工厂、农村锻炼的时间却很多。我记得大姐中学的主要课程有两门,分别是《农业基础》、《机械原理》。《农业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养猪、养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化肥及农药使用方法;《机械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拖拉机的维修方法、工厂万吨水压机工作原理。 大学的办学更是把这种又红又专的理念发挥到极致。那个时期,综合大学极少,大部分是专业院校,如农学院、林学院、医学院、畜牧学院、工学院。按照教育要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农学院下放到了农村,林学院被赶到了林区,工学院则办到了工厂。大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取消,改由工厂、农村、部队基层单位推荐,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的生产实践。南方山区道路崎岖,主要牲畜是牛、猪,那么主要专业课程应该是如何养牛、养猪,而不是讲授马尾巴的功能。在办学理念上,反对高楼大厦,强调勤俭持家。记得我的大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大学教授打报告给系主任,申请购买一台高精度分析天平,老红军出身的系主任在报告书上批示:都是称东西,为什么不购买一个价值仅仅几十元的磅秤呢?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180度的华丽大转身。小学、中学自不待言,大学的变化更大。专业院校被综合大学替代,简陋的土坯房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专业课被大大压缩,文化素质课大行其道,生产实践被模拟实验所替代。我有时和同事开玩笑地说: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学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纸上“育苗”,天晓得这样的学生跑到生产单位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至于“红”的培养方向,更是被金钱、权力所异化,“宁在宝马车中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就是当代年轻人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今天的高校,SCI论文压倒一切,一个学美术的艺术类教师为职称可以去炮制在化学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 “文革”产生了很多不堪回首的人间悲剧,已经被彻底否定,然而,在教育理念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这个出身国企工人家庭、连韭菜与麦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孩子,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下,学会了割麦、插秧、打谷、车水。因为中小学又红又专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工作后,我多次深入山区、林区的林场、农户、林业站调查,因为对基层情况比较了解的缘故,多次被有关部门领导邀请作为专家参加一些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前的研讨。在参加国家部委召开的专家研讨会时,我不止一次对身边的同行专家悲哀地说:不超过10年,等我们退休时,这样的会议就无法举行了。因为,目前高校新进的基本全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林业调查规划实践经验、对林区基本情况不了解的学术研究型教师。 今天我们讨论的很多现象看似奇怪,仔细分析,是文化使然、民族素质使然、经济发展水平使然。只要国情不变,这种后人可发一笑的闹剧还会演绎N次。 (本文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