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
6日,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几位部委负责人公开回应热点问题,一些表述迅速成为热点。 比如,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谈到“不少家庭出售第二套房时先离婚,卖房后再复婚,不交20%个人所得税”的现象时表示,如果一个政策出来,造成一些人间的悲喜剧,这个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在谈及个税问题时,他表示,简单地提高起征点的做法并不公平,不能体现每个家庭的差异。比如,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目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没有时间表。 直面群众的疑问是种进步。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主管部门回应得如何,公众心中也自有一杆秤,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部长们阶段性工作的一次考试。 就我们看到的,有些发问并不那么温情脉脉,也不太好回答。“@人民日报”就发了一条“部长,你制定政策时换位思考吗?”的微博,列举了部长们这几日接受采访时的一些表现——“你家有空气净化器吗?”对此环保部长周生贤笑而不语。“你用过4G吗?”工信部长苗圩:我的手机卡还是3G的,但我经常体验4G,资费的确较高…… 问题还有,回答如果与公众期待有差距,不免会遭遇吐槽和批评。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雾霾情况跟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好转,京津冀地区去年PM2.5平均值为600多,今年500多,这样的变化老百姓可能感受不到。对此,《北京青年报》“转达”了一些网友的不同意见——雾霾既已“好转”,老百姓就能感受得到,老百姓如果没有感受到好转,那就是没有好转。不能以百姓“没感受到”否认大气污染的现状,更不能以此给政府部门“曲线表功”。 对政府部门是否做好了“分内事”,公众是很较真的。对于出现在两会“第一现场”的记者们,大家也很在意:他们采访了谁?问了什么问题?问题是专业还是“打酱油”、是犀利还是“没劲儿”? 而对于何谓媒体的“理想表现”,《晶报》登载的《两会进步了,记者也该进步了》一文说得更直接。作者彭建说,每年两会,都会出现大量的“记者追、明星跑”的场面,有些追逐连老百姓都看烦了。如果说媒体的关注也是一种宝贵的公共资源,那么无聊的追逐只会浪费这种资源。媒体应该做的,是同“两会”一同进步,甚至要力争能走到“两会”的前头,用专业和责任助其更进一步,少关注些明星花边和雷人雷语,多挖掘一些公众不易发现的干货和价值,让代表委员和公众的视线都向有营养和有价值的信息靠拢、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