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夫 各类庄门概称“门楼子” 城有城门,寨有寨门。村庄也有它独特的门。旧时,由于社会动乱,兵灾匪患频仍,为了安全,条件比较好的村庄都在外围建有圩子墙。有墙则有门,叫圩子门。圩子门上部只筑平台的,叫“哨门”(取站岗放哨之意,有的地方称“稍门”);而建造阁子的,叫“阁子门”。二者相比,哨门建筑规模要小一些,阁子门却显得雄伟壮观。另外还有里门、巷门、边角门(又称小稍门)、牌楼门等等,老百姓管这些“门”都叫做“门楼子”。过去,门楼子几乎村村都有,成为一村之中的形象工程、标志建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为破坏,风雨的摧残,这些建筑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保存到现在的门楼子已经是少得可怜了。 当今,社会稳定,人民富裕,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淡出历史舞台的“门楼子”,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成为一种立体形象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促使人们对村风、族风、家风、世风、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探索与研究。
东窑头村里门 位于文祖镇东窑头村河南王氏聚居的南北街北首,砖石混垒结构。上层建筑已不存,门洞保存完好。门洞上方悬石匾一块,上书“带砺”二字。里门即闾里之门,是指古代同里的人家聚居在一处,为保护家庭安全,在出入街口专设的门。宋朝欧阳修有《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曰:“里门每入从千骑,宾主俱荣道路光。”“带砺”二字即“带砺山河”四字的缩写,含江山永固之意。门洞内东壁有“重修里门碑记”一方,长0.65米,宽0.35米。全文如下: 且自村居河南里门设焉。依山带水,足壮观瞻。朝出暮入,愈觉谨严。是里门之有关村居也大矣。无如岁月久,木石残得(忍)不目睹而心伤乎?兹者觉中议欲重修,幸际年丰时和,同心协力,迹虽旧而像更新,岂非盛事之举哉。故勒诸石以志不朽云。 (首事略)光绪岁次丙戌孟夏立。
三元村大士阁 位于文祖镇三元村。雄伟壮观,因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下部门洞为青石拱券结构,凝重浑朴,古为南北交通大道。旁有残碑一方,字迹模糊。券顶有石匾两方,长0.8米,宽0.35米。南面石匾书“大士阁”,北面石匾书“竹林生辉”,阳刻馆阁体,端正大方,题匾时间为乾隆甲辰年(公元1784年)。上部为楼阁式建筑。青砖黛瓦,硬山独脊,雕墀挑檐。石匾上方建有一瞭望窗,埀檐突出,玲珑精巧。三元村大士阁是章丘市古代建筑遗存保护较完好的阁楼之一。
三德范村太平门 位于文祖镇三德范村。原为三德范村圩子墙南门。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月。 村中有石碣记载:“三队反(三德范村旧时曾用名)新立太平庄……阖庄乡党兑银买地基以通南北路,”“太平门”名源可能与此记载有关。太平门全石结构,门洞青石券顶。工程长条青石砌筑,接缝严谨,碹垒平整,虽经百年风雨而岿然不动。因旧时上部有阁楼,又称太平阁。阁长11.89米,高4.25米,宽3.05米。券门高2.9米,宽2.33米,中悬石匾一方,镌刻“太平”二字,雄浑有力。此门是三德范村圩子墙四门之中仅存的一门。门内建有玄帝阁,是章丘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埠村望鲁门 望鲁门是老埠村镇圩子门中的南门。此门建筑在一断崖沟头间,地形北高南低,落差明显,地理位置险峻,有“一人守门,万夫莫开”之势。砂岩全石结构。券洞两壁直角凹进,门扇打开时,嵌入凹进空间,以利交通。券顶悬青石匾额一方,上书“望鲁”二字。上部平台旧时建有阁子,今不存。下部是砂岩铺路。路石沧桑斑驳,布满车痕,记载着它曾经车水马龙繁华的岁月。望鲁门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与泰沂山区的交界地带,在历史上,曾是齐国通往鲁国的重要交通口之一。立身之上,可眺望齐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故名。 太平庄门楼 位于双山办事处太平庄东大街口。单墙坊楼式建筑。下部青石基础,厚重沉稳;顶部硬山两坡,黛瓦衔扣,出檐挑角,有凌空之势;中间青砖券门,两边附雕砖影壁式立墙。门楼里外建筑装饰造型相同。券门上方内外各嵌石匾一方,外镌“太平庄”三字,内镌“仁里和美”四字。远观门楼,虚实相间,肃穆中透着灵秀之气。是章丘唯一保存完整的同类建筑。 太平庄原名蔡庄,其南边还有一个庄叫范庄,在明代著名词曲家李开先为其祖父李聪撰写的墓表中说:“……乱定卜居,北至绿原村,与蔡、范二村连比(毗)。蔡者,‘菜’也。范者,‘饭’也。有口实可长子孙,取义定居,遂落籍章丘。”据此,可知蔡庄是一古村,在宋代就有了。以后,绿原村改名为鹅庄,鹅食菜(蔡),蔡庄人认为不吉,便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更村名为“太平庄”。根据村人所言,门楼即更名之时所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