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群 济南的药市会素负盛名,与河北祁州、河南禹州、安徽亳州并称为中国四大药市。当时,民间有“逛了药市会,一年不长病”的说法,因此,老百姓都乐意到这里看热闹、买东西。 济南中药商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初期,济南已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中药集散中心,每年春夏之交举办药市会,车马辐辏,客商云集。1927年出版的《济南快览》说:“济南人民多信中医,故中国药室甚为发达,几无街无之。夏历三、四月之交,趵突泉且有极大之药市,南北各省药商多皆趋之。”当时,济南有中药室85家。其中,有创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颐寿堂、清朝康熙年间的千芝堂、清朝道光年间的济诚堂等。 趵突泉南面有药王庙,这药王庙亦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倡建者是山东布政使孙承荣。庙内大殿正中有神农塑像,为主祀之神。神农两旁配祀岐伯、韦药王,另有雷公、秦越人(扁鹊)、长桑君、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士安、葛洪、孙思邈等十大名医列于两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药王诞辰,众多药农、药商携带香烛、纸箔前来敬神的同时,亦进行药材买卖,其他商人也携带各种商品来此交易。宏济堂、千芝堂等中药店的经营者更是常客,他们来这里进行大宗采购。济南百姓从四面八方拥来赶会,药王庙街、趵突泉前街一带人山人海。南新街西边的药王庙和趵突泉前街路南的吕祖庙,日日好戏连台,台下人头攒动。人们看戏听曲,品尝小吃,感觉比春节的庙会还要热闹。趵突泉药市会会期一般为10至15天,客商达上万人。 1911年辛亥革命后,药市会由趵突泉迁至南圩子门里的三和街一带,改称三和街药市会,也叫千佛山药市会。赶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最远的来自韩国仁川等地。“届时各药行、药铺及一般居民均往争购。”药材成交量每年有六七十万斤,以山东的药材为主,品种上百,包括山东的灵芝、薄荷、柴胡、远志、半夏、金银花、蟾蜍、全蝎等。山东是药材大省,仅济南一地就产药用植物300多种,说是遍地药材也不为过。少时,我就曾和小伙伴一起,采摘牵牛子(黑丑、白丑)、蓖麻子等卖与宏济堂药店。在药市会上交易的还有河南的生地、熟地、天冬,河北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成药有千芝堂的保坤丹、宏济堂的牛黄上清丸、凤山堂的坎离砂、至善堂的朱砂膏等。除了满眼的中药材,还有各种杂货、五金、农具、布匹摆摊叫卖,说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耍猴的、打把式卖艺的、相面算命的也都赶来凑热闹。当时,民间有“逛了药市会,一年不长病”的说法,因此,老百姓都乐意到这里看热闹、买东西。 20世纪30年代初,老舍先生来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由于齐鲁大学离药市会很近,所以每年他都来赶会,并称它为“药集”。他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济南的药集》。老舍一进药集,便感到惊奇,他说:“药真多!一捆一捆,一袋一袋,一包一包,全是药材,全没有标签!”老舍最后说:“我很爱这个集:第一,我觉得这里全是国货……第二,卖药的人们非常安静,一点不吵不闹………第三,我觉得到底中国药(应简称为“国药”)比西洋药好,因为“国药”吃下去不管治病与否,至少能帮助人们增长抵抗力……第四,到底是中国,处处事事带着古风:咱们的祖先遍尝百草,到如今咱们依旧是这样……第五,从今年夏天起,我一定见着马蜂窝,大蝎子,烂树叶,就收藏起来;人有旦夕祸福,谁知道什么时候生病呢!万一真病了,有的是现成的马蜂窝等,挑选一个吃下去,治病是其一,没人说你是共产党是其二。”从这段话看得出来,老舍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以及与生俱来的幽默感。 1937年七七事变后,老舍先生匆忙逃离济南,走上抗战流亡路。他所喜爱的济南药集,也在日伪统治下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重新焕发生机。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每年的中药材上市量都在几十万斤,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 我曾多次赶过药市会,记得药市会还一度叫做药材交流大会和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药市会自然是药材唱主角,满眼都是树皮草根,到处飘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卖吃食的也不少,甜沫、油条、鸡蛋包、大米干饭、把子肉、锅贴、馄饨、油旋、米粉,冒着热气,伴着吆喝声,吸引了不少顾客。那时,三和街南头的圩子墙已经拆除,文化西路还是土路。现在的山东省中医院北门外一带,搭了不少文娱演出的帐篷,里面传出音乐声、锣鼓声、喝彩声、鼓掌声。 1966年,“文革”开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被迫停办。上世纪70年代末,千佛山庙会恢复,有些药农、药商便借地生财,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项内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