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利 京杭大运河线路的真正设计或规划者便是郭守敬。通过对隋唐大运河的截弯取直,京杭之间缩短行程近800公里,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这是郭守敬对京杭大运河的最大贡献。此外,郭守敬还设计并亲自主持了通惠河的修建,使漕粮可以直运京城。由于郭氏对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贡献,故被尊称为京杭大运河之父。 被称为京杭大运河之父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自幼学习天文、地理等知识,中统三年(1262年),由于他在科学及水利方面的不俗表现,被推荐给忽必烈,当时便向忽必烈陈述水利六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即被任命为都水少监,协助都水监掌管河渠、堤防等修治工程。1271年升任都水监,主管全国的水利事务,而对京杭运河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便成为郭守敬水利成就的亮点之一。 历史上的中国大运河虽然都以京、杭为端点,但大体经历过两种规制或走向。一种是隋唐时期形成的,以中原腹地洛阳、开封等为中心向北京、杭州两个方向展开,略呈扇形或弓形分布,学界一般称之为隋唐大运河或大运河;另一种是元代以后的大运河,通过山东段运河的开凿,京杭之间不再绕道洛阳一带,航道被大大拉直和缩短,这就是学界乃至民间沿称至今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线路的真正设计或规划者便是郭守敬。通过对隋唐大运河的截弯取直,京杭之间缩短行程近800公里,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这是郭守敬对京杭大运河的最大贡献。此外,郭守敬还设计并亲自主持了通惠河的修建,使漕粮可以直运京城。由于郭氏对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贡献,故被尊称为京杭大运河之父。 元朝定都北京,大运河重心北移 1271年,忽必烈将国都定在燕京并改称大都,打破了宋代以前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将国都定在中原腹地长安、洛阳或开封的局面,这样,以洛阳、开封等为中心呈扇形张开的大运河,也不得不将其重心移到了最北端——大都。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江南地区丰饶的物产对于元政府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当时的南北物资运输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海运。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长江口沿海岸北上,绕过山东半岛,驶入渤海湾到达直沽(今天津市),再沿白河(即北运河)到通州。海运缺点是海难较多,常有船舶翻沉或漂失。第二条途径是水陆转运。江南漕粮沿江南运河、淮扬运河、黄河、御河、白河抵通州。这条运道需要转卸货物多次,耗费人力畜力,雨天道路泥泞,行进更为艰难。因此,如何将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华北以达大都,成了元政府的当务之急。 山东段运河的规划与修建 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因军事转输问题,元廷“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郭守敬通过实地勘察,初步形成了大运河弃弓走弦的方案,就是将隋朝完成大运河截弯取直,北端自大都起至通州,保留永济渠河北段,后进入山东德州,再南下临清、聊城、济宁,进入永济渠、山阳渎,经扬州越过长江与江南运河连通,直达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其关键是济宁到临清之间需要人工开凿河段,如同隋唐运河这条弯弓之“弦”。弃弓走弦后的这条南北大运河,比起扇面展开的隋唐运河航路大大缩短。 郭守敬的这一规划深得元世祖的首肯。元十八年(1281年)十二月,元政府按郭守敬的规划方案,派兵部尚书奥鲁赤负责修建济州(今济宁市)至须城(今东平)之间的济州河,翌年十二月完成。全长75公里左右。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太史院令史边源、寿张县尹韩仲晖向朝廷建议:自安山穿渠至临清通御河。这便是郭守敬“取直”规划线路的另一段——会通河。工程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临清之御河,全长125公里,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月开始,当年六月十八日竣工。 济州河、会通河(明代重浚会通河后,这两河段通称会通河)的开通,使山东运河规模初备,尽管当时郭守敬没能选准南旺分水点的正确位置,从而使这段运河的通航能力大大受阻,但通过大运河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大大缩减了航程和运输成本,实现了江南物资由徐州北上直通京都的现实,从而真正奠定了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规制和基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