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贤君
我从小是个十分笨拙的孩子。记得上小学前,母亲教我写“清早起,吃饭饱,背书包,上学校”几个字总也学不会。母亲的记忆力很强,在我学这几个字退缩不前的时候,就背她童年时代学过的课文给我听:“无恒汉,织毛毯,毛毯织不成就去学唱戏,唱戏光走调,只好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好学做饭。做饭学不会,只好苦一生。”通过背这篇课文,母亲告诉我:人生在世,学东西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人生最美是童年,人在童年时代学的东西印象最深刻,将会铭记一生。 母亲摇摇篮的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良师。我在母亲的教诲下,不仅在入学前学会写这12个字,而且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喜欢上作文课。少年时代富于幻想,不谙世事,好高骛远,一心想着当个作家。高中毕业后,我到烟台制革厂干工人,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干一天累得腰酸背痛,许多新工人入厂一看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而我想起幼年母亲教我这篇课文,心想干什么工作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于是我不怕苦,不怕累,在烟台制革厂工作30多年。现在退休了,有了养老金,衣食无忧,可安享晚年了。 1964年,我看了原烟台地区文工团(现烟台歌舞剧院的前身)演出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后,写了篇观后感,发表在《烟台工人报》上,得了一元钱的稿酬,从此我就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虽然才疏学浅,总也圆不了自己的作家梦,但老母亲当年背的那篇课文却鼓励我不怕失败,一息尚存,就要学习,写作坚持不懈,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我在车间烧锅炉,三班倒。那时电力供应紧张,在班上,一停电,锅炉房就要关闭送气阀门,停炉等电。上班时我的自行车车把上总挂着两个书包,一个装饭盒,一个装报刊和稿纸,在班上一停电,我就坐着小板凳,伏在盛制革化工原料倒出的木箱上,读书写作。工友们嘲笑我说:“老毛骑着小毛驴要饭,吃地瓜要接碟——摆谱。烧大锅炉的锅炉工还要带两个包,一个饭包,一个公文包。” 但我喜欢写作,乐此不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勤则不匮。由于我热心厂里宣传工作,1983年10月,我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山东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荣誉称号,1984年春天,我作为一线工人代表,赴济南出席省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1985年下半年我被调到厂政工科工作,执笔撰写《烟台制革厂厂志》。1998年退休回家后,因有写作爱好,又在胶东文学杂志社,工作了三年零三个月。通过学习写作,锻炼提高了我的社交能力和策划能力,还在烟台广济脑科康复医院从事过策划宣传工作。晚年能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好事,在友人、同仁的夸赞声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是最大的乐趣。这点成绩与别人比实在微不足道,但若没有母亲的教诲,人生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老母亲逝世18年了,望着母亲慈祥的遗照,她老人家背课文教育我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俗话说:“一亩地两个场,一百岁要个娘。”我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在母亲面前尽孝的人啊,而我却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光太无情,人生太短暂。虽然我也步入老年,还要努力学习,笔耕不辍,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也是尽孝,也是对母亲教育我的最好纪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