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选择五问——
“孔子”如何走进寻常生活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2日,本报记者采访台湾学者林安梧。 实习生 葛若佳 摄
     全球多位专家学者在尼山论坛展开跨文明对话,在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如何看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实现创新性转化成为与会嘉宾的焦点话题。本报在此特别设定现代人面临的诸多道德选择难题和困惑,抛给与会嘉宾请他们解答讨论。
  本报记者 高扩 刘帅 李钢 刘志浩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高尚的老人催生高尚的社会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杜保瑞:老人摔倒了一定要扶,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过去曾发生个别不好的案例,像老人受伤被扶起反而诬赖把他扶起来的人,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因为这是个人道德良知的问题,也是人格素养的问题,慢慢地这些不好的事情会消失。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如今,很多奇怪而不可思议的东西都冒了出来,老人摔倒众人扶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现在却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儒家思想中找出答案,儒家讲推己及人,如果摔倒的是你的父母,你会不会去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不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有老人自己摔倒反而去诬赖别人,这对整个道德秩序的毁坏是致命的。老人不仅仅是指年龄长,更重要的是品德超出年轻人,高尚的老人才会催生高尚的社会。
该不该给乞讨者钱? 乱象需用教化一点点改变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杜保瑞:这个事情有两个层面,如果我觉得他的乞讨是真的,给他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但是如果我判断是假的,如果他们本来就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不给也无可厚非。乞讨是个现象,生活中有些人会有一些困难,我们应该主动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不是等到他们乞讨时才帮助。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该做的。
  山东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社会中的乱象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教化去一点一点改变,出现那么多道德困境是社会给人在出难题。我们这些年致力于尼山圣源书院的项目,坚持每两周给村民讲课,村子里原来的偷窃、邻里打骂、不孝敬父母的现象都消失了。传播弘扬儒家思想,不仅是在理论上,更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改变。

母亲为孩子学琴五年没回家合理吗? 个人成才与家庭伦理冲突,太多无奈
  山东大学哲学和宗教学教授谢文郁:需要深入探究,虽然母女五年不曾回家,但可能还有通电话,在外学习是成才的需要,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追求方式不同,暂搁亲情也许只是权宜之计。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既然世人不谴责大禹,那么对这对母女为何不能一视同仁?
  台湾学者、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这个问题情况复杂,不能单独用儒学观点来评判,个人的成才培养和自强自立与家庭伦理道德相冲突,其中有太多无可奈何,还需要深入调查。

上班白领公交车上筋疲力尽,该不该给老人让座? 保障老年专座,用制度做道德保障
  山东大学哲学和宗教学教授谢文郁:年轻人可以不让座。老年人“老”的界定是什么?多老才算老?现代条件下,许多老年人身体也很硬朗,年轻人工作累了,应该得到体谅。让座的话应该让给有需要的人,“老弱病残幼”中,弱者最应该得到座位,比如孕妇、病人等。
  台湾学者、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年轻人应该让座,老年人专座应该让出来,这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建设与传统道德要结合起来,制度做道德的保障。
儒家伦理对我们有没有用? 儒学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儒家伦理不能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要能够为人所认同,能够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进而接受这样一个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山东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儒学不仅是学者的研究课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融入民众生活才是活的。儒学什么时候能够化为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其价值所在。
  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这些年,我们投入巨大精力建设了贵阳孔学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研究、传播儒学的平台,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