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年轻记者  “考”作文
2014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人们考后议论的热点,从全国各地的这些高考作文题中,不仅看得出各省各地出题者的煞费苦心,还能从丰富多彩的题目中看出当下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看罢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真的如一道热闹的风景线一样,有各色风景出现在考生的面前,如“山顶的风景”、“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风景里还有“门与路”、“老王生病”、“什么是不朽”、“穿越沙漠和自由”这样的大千世界。
  “青未了”今天推出的“2014年高考作文特别专题”(A09-A10),一个为特邀本报年轻记者撰写的作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参与和参照的平台,另一个是“高考微作文”,众多网友的热心互动中有无限的精彩看点。
      ——编者
  【山东卷】: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写文章。
窗外的世界
  □魏新丽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一个被引用过无数次的经典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几个穷学生去看“高大上”的世贸天阶,朝阳CBD的高楼大厦和霓虹华灯,像是这座城市精致高贵的名片。可是从世贸离开,转过一条街去,风景却大不同。几条破落的胡同巷子摆在那儿,有几家杂货铺、小吃店。穿着大裤衩、趿拉着凉拖的平民百姓,在繁华的背面讨生活。这不禁令人感慨万分。
  一座城,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自然只是一个远不可及的童话。世界是不同的,梦想更不可能一样。北京每天都有人来有人走。在退出者眼里,这里是权贵者的游戏之地,容不下一介平民。但是在梦想家的眼里,这里到处是机遇,奋斗的前方是希望的微光。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你愿意看到好,好的事物接连不断。你愿意看到坏,坏的事情纷至沓来。单看你如何选择。就像微博的分组,打开一看,有的分组水深火热,有的分组“生活在新闻联播”里。选择看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不过是你随着心情,随手一点的事儿。
  济南的冬天经常出现雾霾。去年刚到这里时,这种天气让人抑郁。我总是给这个城市挑毛病,和平路怎么老也修不完,老济南的口音是那么不好听。可是总有时候,难得的蓝天在头顶上伸展开来,明晃晃的阳光映照着碧柳清泉,尤其是到了五月,满街满巷的蔷薇花呀,开得人都没了脾气。我想,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丑陋和美好,与其抱怨其丑,不如多看看其美。
  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到不同的风景,有静有闹,有俗有雅,有好有坏。窗外即世界,窗内是人心。世间有百态,投射在不同的人心之上,就会有千差万别的幻影。如此说来,调试好内心的取景器,才能让自己人生的相册更好看一点。
  (魏新丽,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8月进入齐鲁晚报)

尊重他人看世界的角度
  □韩笑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前夕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到处回响着圣诞节的欢歌,橱窗里装饰着枞树彩灯,摆满了乔装的小精灵,商店里展示着五光十色的玩具。
  母亲领着儿子陶醉在这绚丽的世界中。“我可爱的孩子看到这些,更是会非常兴奋吧!”她毫不怀疑地想。然而,此时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怎么总哭个没完!”母亲有些生气,赶紧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擦去眼泪。
  当她无意中抬起头来却发现: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原来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没看见。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鞋子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母子俩虽共同行走在一条街上,感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氛围。  
  花朵凋零,龚自珍抒发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豁达,而林黛玉却悲戚地感叹“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在农夫眼里是盼望已久的对农作物的润泽,对上班族来说可能挡住了他们回家的路。广场上奏响的旋律,游客体味到了浪漫的气息,附近的居民却觉得那是恼人的噪音。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街道、落花、大雨和旋律,在不同人的主观世界里却投射出了不同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原因何在?
  每个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受周遭环境的熏陶而逐渐长大,因此这个地球上,才形成了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经历的时间像一把刻刀,雕琢着每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所以,看待同一件事物,才会有了美丑、雅俗、是非之分,才形成了这多元化的世界。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时间来看,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常自以为是,在某些问题上辩论得面红耳赤,或者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我真的不能理解他的想法。”在矛盾冲突中,多少人这样无奈地说道。这时候,保留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进行换位思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精彩。
  (韩笑,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8月进入齐鲁晚报)

  【新课标全国一卷】: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端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新规
  □李文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教导徒子徒孙小心谨记,谨记之余,似又生出了规矩既立则不可改易的道理。口中念着古圣先贤的教诲,却终究缺乏大行变法的胆量和气魄。
  曾记得黑格尔有关传统的论述,黑氏认为规则与传统有相似之处,即其均为众人遵守且随时代的沿革而有存有改,即其论述中所提到的“传统与规则都有膨胀的属性”。
  黑格尔之言甚当,世易时移,万事万物又岂有不改之理。沧海变桑田,平地起高楼,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知世上并没有一成之规。
  自有规则的一天起,规则的变更也就相应地发生。自古即今,未有一规则通古今的,也未有一教化常用常准的,即或有,也必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学校运动会订立规则,过独木桥时会有一人下桥、一人通过,而在预赛中,同学们配合默契双双通过。本来是皆大欢喜、互利共赢之举,终因规则所限而引来争议,反不为美。试问,这样的规则,当真没有变易的必要吗?
  古往今来,进步总是与变革相随的,而规则之更张则尤为其变革中之大举动。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改弦更张,一个新兴的大秦帝国崛起于西陲。晚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规难立,加之气度格局有限,终至功败垂成。
  拿破仑崛起于行伍之中,既已臣服大半个欧洲,而其所急之事无他,唯更立规则,确立新法,以为后世之规,于是便有《拿破仑法典》等诸多新规则的颁布。美国联邦党人立国之初,首立新法,而后二百余年,不断补充完善的宪法修正案已有27条之多,至今依然没有止步。国家大法尚且如此,何况陈规?《易经》中早有“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而其反面之一大例证则首推清王朝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而亡,这便是墨守祖宗成法、不思革新的恶果,实可诫而不可循。大至一国、小到家庭个人,如果墨守旧规,不思改变,则终究为时代所湮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顺应时代潮流,实时改弦更张,不固守,思改进,唯可变之规则,方成其为规则。
  (李文平,201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进入齐鲁晚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