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结论不见证据,咋还副市长清白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把官方回应看做官员自我辩白的言论出口,用官方权威为官员个人行为背书,非但不能帮助涉事官员讨回清白,就连官方的公信力也可能受到损害。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近日,吴英的代理人蔺文财在媒体上称,吴英曾举报浙江省东阳市副市长陈军涉嫌受贿。东阳市发布消息回应:经深入调查,吴英案中,陈军未涉及受贿问题,而陈军已就吴英、蔺文财诬告一事向公安部门报案,有关部门已着手调查。
  报道刚出就做出回应,东阳官方应对舆情的效率不可谓不高,只不过,快速回应是一码事,能否取信公众就是另一码事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布了“定论”,内容却语焉不详,当地政府这种急于为官员背书的行为方式,非但无助于帮涉事者讨回清白,还可能使政府信誉大打折扣。
  至少从目前来看,东阳官方的回应没能平复来自舆论的质疑,回应本身也是疑点颇多。从报道刊发到官方做出表态,间隔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所谓“深入调查”究竟是如何开展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从这份简单的回应中找不到答案。而且,吴英举报的是东阳的一位副市长,调查活动以及结论发布却由当地官方来做,能否真正做到客观真实,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正是因为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份缺乏说服力的官方回应发布之后,反倒让更多的人对那位被举报的副市长产生怀疑。
  事实上,东阳当地的这种做法并不罕见,急于以官方信誉为官员个人背书,这样的情节可以说似曾相识。此前媒体人罗昌平举报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腐败,能源局官方就迅速出来“辟谣”,并称已经报警。这一回应也随着刘铁男的“落马”,成了一个笑话。
  公权力部门急于摆脱“负面消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真相的调查以及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是不能打折扣的。“公”与“私”的界线始终是要划清的。否则,把官方回应看做官员自我辩白的言论出口,用官方权威为官员个人行为背书,非但不能帮助涉事官员讨到清白,就连官方的公信力也可能受到损害。
  尤其对于“吴英案”这种关注度高、影响大的事件,地方政府采用什么方式做出回应,公布哪些内容才能令公众信服,更得审慎考虑。目前,由于吴英的举报以及陈军的报警,这个事件已经进入法律程序,要想平息舆论的质疑,还是得由更权威、更中立的机构依法调查,并对调查结论进行公开。至于那份连调查程序都没说清楚的官方回应,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不尊重,也是对被举报官员的不负责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