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圣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钱宁
  有一次,孔子和子贡讨论了仁和圣。
  【论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30)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广施恩惠于百姓,又能济助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者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者,一定是圣人了!尧、舜都会担心自己能否做到呢!仁者,就是自己想站起来,也会帮助别人一起站起来;自己想成功,也会帮助别人一起成功。凡事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可以说就是达到仁的方法了。”
  这里,谈到了“仁”与“圣”的区别。“仁”是一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能达到的境界,在自己达到之时,还能帮助别人一起达到。“圣”则是更高的境界——能将“仁”普及于民众并能成功推广于社会。
  孔子晚年感叹自己一生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不敢称“仁”,是他谦虚了,但说自己没有达到“圣”,可能是实话。不过,两千多年后,一个“仁”字仍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孔子的“圣人”称谓,还是承担得起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