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酒驾
酒精会影响色彩和距离判断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钢                      
  酒精,医学名“乙醇”。作为最早发明酿酒技术的国度,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现酒可以让人产生麻痹、兴奋、冲动等感觉。不过,在古代的酒文化里,酒是好东西,可以雅兴、抒怀、挥洒豪迈。高兴的时候,酒能助兴;悲伤的时候,酒可解忧。轮子上的汽车文明到来后,酒成为控制人的意志、制造事故的危险品。酒,究竟是怎样控制人的意识,进而控制手中方向盘的呢?
人体两小时才能处理完一杯啤酒
  喝酒看球,不亦快哉。刚刚结束的世界杯,“酒驾”的字眼,被频繁提及。应该说,自从“醉驾入刑”以来,人们对酒驾的重视不可谓不够,但仍有不少市民对喝酒会怎么影响驾车不甚了解。“我喝点酒更精神呢?”不少市民甚至会有这样的疑问。喝酒究竟如何影响开车?
  要想搞明白喝酒会怎么影响驾车,首先要弄清楚酒在人体内是怎么代谢的。
  “人喝了酒之后,酒精首先会被胃壁和肠壁吸收。”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刘斌介绍,酒精入口后,大约两成酒精在胃中被吸收,而绝大多数会在小肠中被吸收,之后,酒精会进入人体的血液系统,血液带着酒精在体内循环,进入并溶解于身体各个组织。
  这时,酒精的作用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通常来说,喝酒后5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而在30至120分钟时,人体内的血液酒精浓度会达到最大值。当然,饮酒的速度会影响血中乙醇浓度的升高速度,喝得快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产生的量就会少。
  对于酒精是如何被分解掉的,刘斌介绍,酒精被吸收入血液后,当血液流经肝脏时被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代谢,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乙醛脱氢酶在每个人体内含量并不一样,这是决定“酒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此外,肾脏会通过尿液排出5%的酒精,肺呼出5%的酒精,通过皮肤毛孔等蒸发出部分酒精。
  酒精的代谢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有实验表明,酒精的平均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00毫克,以此计算,人体大概需要2个小时才能加工处理完一杯啤酒。而在没有代谢完的时候,酒精会在人体内持续发挥作用。
酒精影响人的色彩感知能力
  “人喝酒后,受到影响的首先是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吉友介绍,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判断以及由此决定的一切行动都要受到大脑的支配,但是过量的酒精会抑制人的神经系统,从而对人的判断能力、记忆力、反应速度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驾驶。
  首先,酒精会影响人的色彩感知能力。驾驶员要认识车内外情况的变化,绝大部分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得的,而这些信息中,绝大部分都是有颜色的,当色彩感觉能力降低后,就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环境中的动态信息,使得感觉输入阶段的失误增加,影响行车安全。
  “除了色彩判断,距离判断等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血液中酒精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驾驶人对距离、速度等的判断力会大大降低。有实验表明,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9%时,判断力就会降低25%。
  “人的触觉也会受到酒精的影响而降低。”虽然没有视觉来的信息多,但触觉对驾驶也非常重要,如踩制动踏板中的力、方向操纵中的定或飘、车子的振动情况等,都是从触觉获得的信息,反映到大脑,以判断制动、转向装置的工作情况。当感觉能力降低后,对其发生的有关故障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上时,才会被发现,使得不能及时发现故障,增加了危险性。
  唐吉友还介绍,酒精还会影响人的记忆力。人只有有了记忆,前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以便人提前做出预判和处理。而酒精使人出现记忆障碍,记忆能力会降低,从而影响驾驶安全。
  “更为重要的是,酒精过多会抑制神经,降低人的反应速度,影响操纵能力。”驾驶员饮酒之后,随着大脑及其他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逐渐迟钝,并波及脑干和脊髓,人手足的活动会变得非常迟缓,这就会出现驾驶操作忽左忽右,车速忽加忽减的情况。
  曾有人做实验,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8‰时,操作方向盘的正确性降低。当驾驶人员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9%时,其判断力比正常人下降25%。
酒后可能高估自己的车技
  “喝酒在影响人神经系统的同时,继而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山大二院心理科专家郭公社说,“像我们常说的‘酒壮怂人胆’,就是喝酒后对人心理上的一种影响。”
  郭公社分析说,大量饮酒后,抑制了人的神经系统,使得人对外界的判断力降低,“没喝酒前可能判断这样做有危险,喝了酒可能觉得没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酒后驾车就更容易发生。“喝了酒后,人的侥幸心理可能更强。”郭公社说,像有的司机喝了酒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车技高估,“我是老司机了,这点酒没事。”
  殊不知老司机出事的也不少。有统计显示,1年以下驾龄的很少酒后驾车,大量的酒驾行为出现在驾龄5到20年的司机身上。
  还有些司机酒驾,总以为“不会那么巧被交警撞上”,或者在节日之前,觉得“交警也要过节”,认为过节相关检查就会少,于是借着酒劲儿开车上路。
  “千万别存侥幸心理。”同样也是神经内科专家的郭公社提醒说,喝酒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此时驾车不仅是对别人生命的不负责,同样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要成为习惯才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