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名字的壶蹲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烟台的民俗专家兰玲女士,搜集了若干壶蹲儿,不知叫什么名字,打电话问我,我也作了难。因为这东西已经消亡,在山东东部叫作“暖套”,见于莫言的作品,可在鲁西,称为壶蹲,更形象、更准确,该叫什么好呢?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种草制品,直径一尺,一圈儿草编,顶盖中间抠了个洞,刚好可放进茶壶。在茶壶和草编之间则塞满了棉絮用来保温,在暖水瓶没有普及的年代里,它几乎是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
  它现在连名字都几乎被忘记了,这与烟台独具特色的地域茶文化相关,更是烟台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是茶叶的国度,进入外国语的中国词实在太少,而茶叶一枝独秀,成为许多愚忠的同音词,例俄语就叫“чай”。
  因此,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四川的“茶馆”就绝不同于北京的“大碗茶”,巴蜀文化充溢着江湖霸气,“袍哥”老大唯我独尊,一言九鼎,他泡茶馆,就令茶馆成为仲裁法庭,有关地方大事,他尽管也会在品茶中貌似征询民意,可往往一龙头茶壶未等“续水”,他就一锤定音。那茶馆俨然权力机构,但民主意识甚少,北京的市民结构是轿夫很多,王爷、京官,出行均是八抬大轿,就是出殡抬“罩”的也为数甚多。他们的作息一曝十寒,抬轿时满头大汗,归来时口干舌燥。让他们如林黛玉跟妙玉一般,说一盅为品,二盅为饮,三盅就成了解渴之驴,那只怕解渴的“驴”就太多了。北京的“大碗茶”成为品牌,实在是历史的馈赠。
  烟台没有茶馆,茶馆的社会管理功能被商会等行业,卍字会等慈善机构所取代。直至1934年才有了地方政府,这里是“绅商文化”,高度自治。地方头面人物多是商界首领,事情很多,无暇泡茶馆。而且绅商文质彬彬,有关社会公益也崇尚充分协商,协商的地点多在某家的客厅,泡上一杯茶,边啜茗边议事,那壶蹲就大显身手了。
  自然,随着暖瓶的普及,它也就销声匿迹了。
  近来有人在两会上倡议打造烟台茶文化中心城,这自然是种首创精神,但是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因为茶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茶商,何况茶商也鱼目混珠,有一些连陆羽的《茶经》都不知为何物,又吵吵哏哏,不过借“茗”而打品牌而已,应当警惕,别煞了风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