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海参的往事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翟在科

  我小时候,村头有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湾,夏天雨多,水湾最深处约有两米,那里是我们青少年的游泳乐园。我在那里早早地学会了“狗刨式”泳姿,也会踩水,而且也能潜水拿到水底拳头大小的石头。“文革”前夕,毛主席畅游长江,全国掀起了游泳热潮。我那时二十来岁,刚到蓬莱一所中等师范任教。县里成立了“游泳训练班”,我在那个班里又系统地学习了一个多月,游泳水平好像老虎添了翅膀。
  六月初,海水还比较凉。此时,海参还没有“夏眠”(海参有夏眠的习性,天热了,海参吐净体内的东西,钻到石头底下或者石洞中歇伏,而且喜欢群居),我与同伴开始下水。我头戴水镜,套上手套,穿上胶鞋,腰间捆着网兜,向海中走去。不戴水镜、不戴手套不穿鞋,水底的海蛎子皮会使你的手脚伤痕累累,鲜血涌流,没法作业。我一个猛子潜到水底,海底世界异常精彩。礁石奇形怪状,褐色的海草千姿百态,随海水来回摆动,小鱼瞪着明亮的眼,一会儿不动,一会儿又结队前行。海参有保护色,与周围的水草礁石颜色协调。但是海参的身后拖着一串长长的排泄物,给人们找到它提供了线索。有的科普书上说,海参能自救,碰到袭击,它会吐出内脏,让猎食者美餐一顿,它逃之夭夭。我见到的海参都没修炼到这种程度,去捉它,它很老实,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是把身体紧紧浓缩,变得硬硬的、滑滑的,一不小心容易滑落水中。
  天热了,海参逐渐躲藏起来。这时候捉海参,就得靠摸。海底也和陆地类似,有平坦些的砂石草地,有崎岖些的沟沟坎坎。平坦的地方,海参是不感兴趣的,摸海参只能找那些沟坎。发现可疑目标,一收腹,两腿朝天,扎个猛子下水,伸出手去摸,如果感到硬硬的、滑滑的,那就是海参了,设法把它抠出来,装进自己的网兜。如果石头不太大,把它掀翻,海水很快就把混浊的泥沙驱散,海参就在石头的凹凹槽槽上一个挤一个地排列着,异常喜人,便抠到网兜里。如果洞小,只容一个海参,一触摸它,它一收缩变粗,想抠出来,下几次水都不能心想事成。后来再碰到这种情况,我就用携带的小铁钩把海参捅破,海参体内的水流出,就疲软了,失去了固着岩石的能力,成了囊中之物。
  摸海参,要求水性好,身体棒,耐寒,肺活量大,经验丰富。有的邻居跟我去赶海,下水扑蹬一会儿,牙齿打颤,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失去了“战斗力”,只好打道回府;有的尾随着我,我扎猛子下水,他也下水,注意力全看我怎样操作,我手拿海参露出头来,他却空手站在礁石上喘气,他缺少的就是经验。这样每次赶海,我多满载而归,回家倒在脸盆里,少则小半盆,多则大半盆,而其他“战友”常不尽如人意。多次实践,他们便把“高手”的桂冠给我戴上。
  海参捕捉回家,要当即用剪刀把海参的肚子剪口,把内脏和沙土放出,然后赶紧在锅里烧水,把海参煮几个开。小的海参加点醋、香菜、姜末一拌,那是下酒的佳肴,常常与同事小酌,或者轮流送给邻居家的孩子。大个海参煮好后腌制,加工成干货保存。那些年冬至过后,年年都吃不少海参。
  现在已到垂暮之年,怀念起自己的青壮年。当年自己也神情饱满,体健有力,腿脚敏捷。那年岁,那情景,真真值得回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